东北网12月9日讯 入冬以来,大庆的气温和去年相比要暖很多。与往年同期比,走在街上,穿羽绒服、戴帽子和手套的市民要少很多。对于每年冬天把身体裹得厚厚的市民来说,今年冬天的温度无疑让大家开心了许多。但是对于卖保暖用品的商家来说,这个冬天可不太美。
香榭丽一家店铺,虽然冬季保暖用品货源充足,但购买者寥寥。
4日,记者走访了新东风购物广场、香榭丽购物广场、中央商城、新天地休闲购物广场四家商场,专门对卖保暖用品的商家进行了采访。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数商家入冬以来的经济效益不容乐观,大家对于销量大幅下滑的现象一筹莫展。
不乐观帽子手套少卖一半
香榭丽的刘女士经营保暖用品有十年之久了,主要卖帽子、手套、围巾等小商品,可以说是经验十分丰富的商家了。但是对于今年销量不好的状况,她也没了办法。刘女士说,去年的这个时候生意特别好,今年却一天都不怎么卖货。前几天下雪的时候,买帽子、手套的人还多一点,这几天暖和了,大街上看到戴帽子、手套的人屈指可数,她这儿自然就不怎么卖货了。买围巾的人更是少得可怜,有的时候一天一条围巾都卖不出去。
记者采访了几个卖帽子、手套的商家,各商家统一反映今年销量同比下降一半以上。

虽然各式各样的帽子货源充足,但一天卖不出多少。
手工棉制品无人问
记者在香榭丽看到很多手工定做棉衣、棉裤的商家,但是大家似乎不是那么忙。常年经营定做棉衣、棉裤的王阿姨告诉记者,往年这个时候是他们最忙的时候,但是今年却没那么忙。这个季节也就是靠做点棉衣、棉裤赚点钱,但是今年定做的数量连往年的一半都比不上。
“现在各家几乎没有棉制品的定做,只能靠做一些西服等不应季的商品维持生意。”另一个商家韩女士说。
一个卖毛线和各种手工针织品的女老板告诉记者,他们的生意也不好做,今年销量和去年比至少下降30%。
保暖内衣几乎没人买
中央商城一个卖保暖内衣的商家告诉记者,每年这个时候是销售高峰期,今年却接近滞销,他们只能靠卖一些小商品维持生意。
香榭丽一个卖拖鞋的店主也有同样的苦恼,每年在供暖之前是卖棉拖鞋的高峰期,但是今年的那个时期没卖出多少。
除此之外,部分商家反映买加厚睡衣的市民也大量减少。
还可以棉鞋销量相差无几
在走访的各商场里,记者发现,卖鞋的店铺里客流量相比其他卖保暖用品的店铺要多很多。据商家反映,今年的销量和往年相比并没有太大差距。
“冬天来了,谁还不买一双过冬的鞋啊!”一位忙着招呼顾客的女店主向记者说道。
但是一些卖棉服、羽绒服的商家形势却没那么乐观,一位做了4年羽绒服生意的女老板告诉记者,她今年羽绒服没卖几件,现在已经把方向转入女性时装类。她的经验很好地帮她把握了市场局势,从而减少了一些损失。
有影响网购模式冲击实体店
在走访中,不少商家反映这两年生意普遍不好做,今年和去年相比销量大幅下降,和两年前相比简直天差地别。可说起这两年生意不好的原因,大部分商家认为暖冬并不是影响销量的唯一原因,北方人冬天买防寒用品是一种习惯,更何况现在的气温还没暖到不需要保暖的地步。他们认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大量市民转入网购模式,给实体店带来了巨大冲击,市民“实体”购买力下降,生意自然受损。
专家说
面对暖冬,保暖用品销售遇冷,再正常不过了。加上网店等多方面的影响,卖不动货,造成积压,这给商家上了一课。因此,专家提醒各商家应该认真地审视和分析市场局势和顾客的需求,按市场规律进货,适时调整经营出路,以此减少损失,为自己带来更大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