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生活资讯  >  市民消费
搜 索
民间借贷穿高息“马甲”扮“理财” 业内称产品风险高
2013-12-10 08:26:05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霍亮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2月10日讯 年收益率超过11%,去年在哈尔滨市兴起的P2P理财预期收益惊人。P2P理财是以P2P公司为中介将钱借给有资金需求的人。这种“门槛”仅有5万元、收益率奇高的“理财”真的像广告中宣传的那样吗?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调查。

  高收益伴随高风险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我国对民间P2P借贷的监管还很不完善,P2P理财的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并不适合所有投资者。由于建立有效风险评估系统需要很大成本投入,一些P2P公司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再加上为了多放款,个别公司还会暗中放宽放贷条件,这些无形中都增加了风险。

  虽然绝大多数P2P公司都宣称按照坏账率设立了“保证金”,一旦借款人还不上钱,承诺从保证金中拿钱还给投资者,但由于该保证金资金量有限,一旦出现“大面积”无法偿还,难以保证出借人利益。

  年化收益率11%—14%

  日前,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走访了哈市多家P2P公司,发现这种P2P产品预期年化收益至少在11%以上,最高可达14%。

  这些公司的理财经理都表示P2P产品卖得很火。其中两家规模较大的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公司在哈每月销售额可达千万元。其他一些公司也称每月销售额可达百万元以上。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共有二三十家P2P公司落户哈尔滨市。与国外的P2P公司以网上业务为主不同,哈尔滨市的P2P公司主要以线下业务为主,即公司雇佣客户经理直接向投资者销售理财产品。

  记者发现,在销售产品时,“肯定没问题”、“保证收益”等经常挂在各个理财经理嘴边,介绍产品多强调收益,风险说的较少。

  日前央行划定了P2P监管“红线”,明确规定P2P公司不能通过将借款需求设计成理财产品出售给放贷人,或者先归集资金、再寻找借款对象等方式,使放贷人资金进入平台的中间账户,产生资金池。

  调查中,一些P2P公司通过将借款需求设计成理财产品出售给放贷人的做法已踩到了央行的“红线”。

  小资料

  P2P“理财”

  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借贷,以公司为中介机构,把借贷双方对接起来实现各自的借贷需求。借款方可以是无抵押贷款或是有抵押贷款,而中介一般是收取双方或单方的手续费或赚取一定息差。

责任编辑:吕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