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鸟上环志后被放飞。
东北网12月16日讯 海拔375米,植被葱郁的帽儿山,是鸟儿重要的繁殖地和取食地。哈尔滨地区唯一一个鸟类环志站“东北林大帽儿山环志站”,1995年建在这里,截至今年11月已累计环志鸟类达37万只,占全国环志总量1/8,在国内40余家环志站中排名第二。18年来,林大专家驻守大山深处,监测发现了170多种鸟,几度刷新珍稀鸟类纪录,证明我省生态改善,鸟类资源丰富。一个小站,3个人,18年给37万只候鸟和旅鸟办“身份证”、监控禽流感疫情,他们是怎样做到的?记者近日前往冰城鸟儿的“户籍所”,一探究竟。
环志就是鸟的“身份证”
下哈牡高速,经环志站长、林大教授许青指引,又走了40公里山路,眼前的环志站是座小二楼,“小鸟户籍员”、林场职工“吴工”站在门外等待着记者到来。
“走,先去网场看看”,吴工领着记者走进密林里,记者看到,粘鸟网用柔软的尼龙线织成。吴工说,这片网场有15万平方米,他们3人每天早5点到晚8点,沿着线路遛网至少8趟,将触网的鸟取下来。说话间,不远处出现一个穿迷彩服、身材消瘦的老人,“他就是常家传教授,今年80岁了,一建站就在这儿”。
在环志室里,常教授将小鸟放在秤上称体重、量身长,填写种类和放飞时间,“体检”结束后,再从盒子里取出粗细合适的金属环,套在小鸟的脚脖上,最后打开小气窗将它放飞。“每个环上都有独一无二的编号,和中国鸟类环志中心的邮址,这就是鸟的‘身份证’,身份信息会上传到中国鸟类环志中心数据库,小鸟在哪落户,迁向何处,当它被回收时,一查‘户口’一清二楚”。
搭“婚房”吸引鸟儿“领证”
记者问道: “常年呆在山里是不是很无聊?”他们一笑“和这么多小鸟为伴,没事儿对着唠嗑,怎么会寂寞”,常教授告诉记者,鸟十分有灵性,几天前做环志时,一只灰头鹀就站在窗外看着他,久久没有离去,“一伸手它就乖乖地让你抓到手里,我一看还有这的环志标志,一查记录,前一天刚刚办的标志,也许它是要南迁临走前,回来道别吧。”
据介绍,“户籍员”还有一份“美差”——当小鸟的“红娘”。在鸟类繁殖季节,他们选择叫声最动听的雄鸟做“媒鸟”,在湖边树上搭建双层鸟笼,每天喂养婚房里的雄鸟,通过它们发出求偶叫声,招引更多的异性鸟来挂网“领证”,并通过这种人工招引,成功招来一对鸳鸯来此定居。
环志鸟多次被境外回收
站长许青告诉记者,环志是件辛苦、磨人的活儿,想出成绩需要很长时间。自1995年建站以来,它们监测到很多珍稀鸟类,在2004年春季,曾环志到仅在我国新疆西部有分布记录的鸥亚鸲,这种鸟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名录,这次发现刷新了我省鸟类环志活动的纪录。该站环志的鸟类也多次在俄罗斯、韩国和日本被回收。
许青说,虽然我国也在鼓励业余鸟类爱好者参与环志工作,但很少有年轻人愿意来如此艰苦的环境里工作。
3个人,18年,远离热闹的城市,默默地为鸟儿坚守,这份执著源于人类对大自然和鸟儿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