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7月8日讯 说完当年的情景,村民们仍记忆犹新,最后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在一边默默抿嘴笑的杨兆文。“多亏兆文了!”
村民们说的杨兆文是现任永河村村支书,今年50岁,18岁那年外出做生意,2000年当选村主任,2001年当选村支书。对于这个村支书,年岁稍大点的村民杨守贵印象很深:“他挺倔,当年出去就是认准了走出去才有发展。但他也特认亲,常回来看我们这些老人儿。”
说话间,杨兆文的两部手机响个没完,忙得很。放下电话,杨兆文回忆起了往事:“我卖过鸡蛋,开过加油站,也算小有成就吧,钱是不缺,可人活着不能光为钱不是。”杨兆文说,他开加油站的时候,找村里人去打工,发现村里的年轻人都是“光棍”,一问才知道附近村的姑娘都嫌他们村穷,连上门说亲的人都很少,这让他心里沉甸甸的。“1998年,我回村探亲,发现很多乡亲不但没富,反而更穷了。一问,原来风沙闹的年年种三茬苗,两任村主任都想尽了办法,可还是没招。”
杨兆文告诉记者,“我们村对面是吉林,人家那边的防护林做得可有规模了,河岸一片绿油油的。嘿!说实话,我真来气啊!人家能做好,咱差啥啊!于是我当时就下定决心,回村治沙!”
村民李明告诉记者说:“只要杨书记认准的事儿,就非要干成才行。第一年组织外出打工没人去,他就一家一家去说,拿着计算器算出来打工比种地更合算,签合同保证每年能赚多少钱,赚不到他来赔。他认准了治沙,想方设法去治,宁可自掏腰包做实验,也要弄成。”
经历失败他发现必须找能人
杨兆文:走在村里总感觉大家在背后议论我,在说“他就是张罗的欢,一样没用”。
说起治沙,杨兆文说,他首先到沙滩上试着种各种喜沙耐旱作物,然后调来大型灌溉机械大力灌溉,失败;他随后四处寻访,引进沙棘果树,沙棘果是治沙专家,但对永河村的盐碱沙地却不耐受,又失败;再买来杨树苗准备种树,成活率不足5%,再次失败……
屡屡受挫,杨兆文治沙的劲头儿渐渐没那么足了:“走在村里,总感觉大家在背后议论我,在说‘他就是张罗的欢,一样没用’,一天治不住沙,我浑身都不自在。”
2001年春,华北地区发生大规模沙尘天气,席卷了首都北京。也是这一年,北京专家一路顺着风向找到了拉林河边的永河村,在永河村的沙地上取样后带回北京研究,并宣布当年北京沙尘暴中的部分沙尘与永河村样本成分一致,并由此判断刮到北京的沙尘中部分来自永河村拉林河边的沙丘带,这让杨兆文的压力不小。
思前想后,杨兆文总结,必须找能人来,可拿什么招“金凤凰”呢?反正村民和自己在这片地上什么都种不活,那就把地包出去,不用出地的钱,种树的树苗国家还有补贴,只要把树种活,谁能种活就归谁。
杨兆文(右)和张海峰(左)巡护杨树林。
多亏引来懂树的人
遇好政策他决定“碰石头”
张海峰:我以前和朋友在内蒙古、沈阳等沙丘地植过树,积累了不少经验。
得知永河村出了一个招“金凤凰”的点子,远在沈阳经营年产值300多万糕点厂的哈尔滨人张海峰心动了,当即卖掉糕点厂,带着所有的积蓄来到双城。
看着话不多,皮肤黝黑泛红,戴着一顶鸭舌帽,眼中充满精明的张海峰,记者好奇地问:“你家人不反对吗?”“反对啊,我媳妇说这是拿鸡蛋碰石头的做法。还说‘别人都种不活,你去就能行?’不过我心里有数,我以前和朋友在内蒙古、沈阳等沙丘地植过树,积累了不少种树的经验。”张海峰憨厚地笑着说。
40多岁的城里人来永河村种树,这一消息让整个村子沸腾了!张海峰说,在他看来,以前永河村种树成活率低,原因之一是风沙将树苗水分吸干,栽种后不能成活,再一方面就是后期管理不到位,如果这几方面都做到了,沙丘植树成活率应该会很高。
经过一番考察、论证后,张海峰与村委会签下了在拉林河东岸沿河5公里沙化地约3000亩地进行种树的合同。
10年前种下的树,如今长到碗口粗。
试种树苗他像照顾自家孩子
张海峰:有时候睡到半夜突然想起有片林子还应该加固,我就拿起铁锹直奔林子。
张海峰告诉记者,为了让树木有更好的生长环境,永河村自筹资金,与他一道用了3年时间种下一百万株柳条丛。3年后,又从成活的柳条丛中掐枝,继续栽种。“柳条丛本身不产生经济效益,但是没它固沙,种多少树都活不了。”村里把这个道理说给全体村民听,从此永河村每年都要抽出部分资金,在沙地上掐枝种柳条丛。
一边种柳条丛,一边还要忙活自己的3000亩林子。张海峰实验性的栽种了仁中杨、小黑十四、中绥和迎春5号等,看看哪种更适合生长、经济效益更好。一望无际的百万株树木,张海峰对每一片林木的状况都非常熟悉。“有时候睡到半夜,我突然想起有一片林子还应该加固一下,披上衣服,拿起铁锹就直奔林子。”十年来,张海峰照顾这些树木,就如同照看自己的孩子一样。
巨大的投入让永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沙丘已部分被绿葱葱的树木覆盖,沙丘上还长出了片片青草,沙丘被固定住了。2007年,在爱出“风头”的4月天里,原本需要种3茬的苞米苗只需要种一茬就可以了。
风沙天没了,原来漫天黄沙被杨树和柳条丛绊住了脚。守着3000亩树林的张海峰,被村民亲切地称为“绿色银行行长”。“说实话,刚来的时候就是瞅准了这效益,可几年下,我渐渐融入到村民的生活中,大家待我就像同村、同族人一样友善,这心里暖和和的。”张海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