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22日讯 喜欢现在的工作吗?”“对工作是否有热情?是否有过倦怠和焦虑的情绪?是否有危机感?来自哪里?”
近日,一份通过面对面、网络、微信等方式,发放了110份“工作状态调查表”,行业涉及党政机关、媒体从业者、教师、警察、医药、互联网、个体从业者。
调查结果显示:99位受访者对工作感到倦怠和焦虑,其中,91人有强烈的职业危机感,各约占总调查人数的90%和83%。这其中,约70%受访者想转行跳槽,但真正有行动的却不足30%。
面对困扰大多数人的职业危机,更多的人不知如何面对,陷入不良工作情绪中难以自拔。
编前:工作强度大,不堪忍受压力?事业进入瓶颈期,难以突破?工作太久,失去新鲜感和热情?知识更新加速,行业受到冲击,怕被淘汰?体制门槛打破,安定感消失,心里恐慌?职业危机,有没有困扰到你?面对危机,转行跳槽?浑浑度日?还是别有他法?对此特别推出系列报道,希望能帮助您拨开眼前层层迷雾,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看清方向,转“危”为“机”。
1、压力太大的想逃没有压力的也想走
近一周,李洋总是迟到,虽然公司领导提醒了多次,他还是无法从消极的工作情绪中走出。
“工作效率低,以前用不了半天能完成的程序现在能拖就拖,活能推就推。”35岁的李洋是java工程师,从事这项工作8年,是网络开发项目组组长,负责网络程序开发和维护,管理手下5名员工,工作量大,经常加班。
除了技术开发、人员管理,李洋每年还承担着公司交给他的30万营销任务,完成年底有提成。
“晚上经常失眠,白天总头痛,情绪暴躁,吃不下饭。”李洋说,上半年营销任务没有完成,这让他感觉压力很大。再加上现在网络技术更新加速,行业受到冲击很大,客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突然觉得力不从心,从开始担心被淘汰到厌倦工作。
情绪最低谷时候,李洋一根接着一根地抽烟,坐在电脑前发呆,什么都不想干。
“我是喜欢这个工作的,只是热情没了。”李洋说,他是希望得到公司认可,业绩能再上一个台阶。他也不想陷入到这种工作状态里,但却不知道如何走出困境。
和李洋相比,王丽工作压力不大,却也陷入了倦怠情绪中无法自拔。
在事业单位从事党务工作的王丽,享受着科级干部的待遇,负责单位工会、退休老干部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难度不大。去年以来,她开始厌倦工作。
“每天睁开眼,一天的生活啥样都在脑子里了。”王丽说,从事这项工作17年了,早已经没有了新鲜感,是工作选择了她,而不是她选择了工作。想当初大学毕业刚当上公务员那会儿,每天干劲十足,有时加班写材料到后半夜。那时有目标,就想往“上”干。
凭着努力,王丽一步步从普通科员晋升到科长,年近50岁的她觉得这将是这辈子事业的顶峰了,再往上升希望渺茫。
“讨厌来上班,坐到办公室就想换工作,到‘外面的世界’闯闯,可又放不下现在的稳定收入和环境,没有勇气。”王丽叹了口气说:“索性就这样吧,过一天少一天。”
据调查,在我们身边,像李洋和王丽这样对职业有倦怠情绪的人不在少数。不知从何时,这些人渐渐陷入热情丧失的工作状态中。
在发放的110份调查问卷中,称对从事的行业有倦怠和焦虑表现的受访者约占90%,这其中,多数人都称对工作有信心,但就是没有工作热情。
“回家总和老公、孩子发脾气,心情好的时候少。”王丽说,对工作的倦怠情绪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生活,让家庭也跟着陷入紧张的氛围中。
相比于中年人,参与问卷的24岁至30岁的受访者,对工作表现的倦怠感不明显,热情相对较高。
2、职业倦怠的在逃避失去稳定的想离开
“当初选择时激情似火,没想到这么快就倦怠了。”纸媒记者小林感慨地说,如果信息发展不这么快,纸媒没有受到冲击,工作压力没这么大,她可能还沉浸在最初的憧憬中,快乐地工作着。
今年32岁的小林大学毕业后进入我市一家纸媒当记者,负责本地新闻的采写。因为热爱,也因为记者社会地位较高,小林一直干得热火朝天。尽管有时写稿到凌晨,尽管在睡梦中常被叫醒采访突发事件,她从来没有厌倦过。
这几年,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来到,纸媒受到冲击较大,报纸面临转型和经营的任务。在重压之下,她渐渐对职业有了强烈的倦怠感,不愿意接受采访任务,宅在家里不愿意出门。
“之所以倦怠可能就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了。”小林对自己看得很清楚。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像小林一样认为职业倦怠感来源于工作压力的受访者有45人,约占总调查人数的41%;认为能力枯竭,力不从心,职业进入瓶颈的有10人,约占总调查人数的9%;认为工作太久失去新鲜感,目标缺失的有24人,约占总调查人数的22%;认为倦怠感源于动力不足,待遇离期望值较远的有21人,约占总人数的19%,其他受访者认为,职业倦怠是源于年龄、单位管理、考核体制等原因。
这份调查结果还显示,对职业表现出倦怠感,只是职业危机中的一种表现。
认为职业危机产生于职业厌倦心理的受访者只占30%,约有35%的受访者认为“知识更新加速,行业受到冲击较大,怕跟不上行业发展的脚步”是职业危机产生的原因;20%的受访者职业危机感产生于收入过少,担心物价上涨,入不敷出;约有8%的人是因为适应不了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还有部分事业单位受访者表示,体制门槛打破是危机感产生的原因。
“以后没有铁饭碗了,职业的安全感突然没了。”办公室文员小丁今年29岁,为了考公务员,她放弃了在北京一家外企平面策划的职位,为的就是能有一份旱涝保收的工作。
“可能是受父母观念影响,比较看重工作的稳定感。”小丁说,这份稳定感的打破是从7月1日起实行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事业单位与职工确定为“合同关系”,能进能出,打破终身制。
“每天都担心失去这份工作。”小丁说。
在此次调查中,党政机关等事业单位受访者,危机感多源于体制的转型;媒体从业者、警察、医生的危机感多源于高强度工作;教师、互联网从业者多数表示,能力枯竭是导致职业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商业圈受访者则认为危机感源于竞争加剧。
3、不适应调整的想跳槽市场竞争的失败者想逃开
一周前,在药店工作的35岁冯娜做出一个重大的决定,离开工作10年的药店,跳槽到大型门窗企业做售后经理。
这一切源于半年前药店的调整。冯娜所在的药店因其规模小.经营不善被并购到其他药业集团中。制度大调整,缩减人员,工作量增加,管理也更加严格。
对于突如其来的变化,冯娜用了半年时间还是无法适应,以前的干劲儿怎么也找不回来。
“卖药,统计账目,管理员工,不仅要销售额,还要顾客的满意率,很累,很难。”虽然被提升为店长,但冯娜这半年来的收入一直呈下滑状态,热情也逐步退减。在网上她看到一家大型门窗企业招聘售后经理,待遇不错,就报名了。
“决定聘我了,还没去干,不知道怎样,希望会是个好的开始。”冯娜说,现在这份工作她是真干够了。
无独有偶,今年48的开锁公司老板顾明也想到了转行。
顾明经营开锁公司11年了,这个让他“翻身”的职业曾给了相对富足的生活。如今,面临开锁行业越来越多、越来越成规模的现实,不懂得广告经营的他,公司也日渐陷入低谷中,有时一天一份活都接不到。
“没有热情,没有目标,更没有信心再干下去,有时不愿意说话,曾自认为自己得了抑郁症。”顾明说,他想到了转行,可这些年自己只会这一门手艺,不知道转行后还能干点啥。几经考虑后,顾明还是没有勇气迈出这一步。
据了解,像冯娜和顾明一样,面临职业危机,首先想到跳槽转行的受访者,约占总调查人数的70%,但却只有不足30%的人有行动,大多数人都和顾明一样迈不出这一步。
“多学习专业知识,心情不好时找朋友聊聊天。”29岁的护士南芩说。
与冯娜和顾明不同,应对危机,南芩想到了自我调整。她说喜欢现在的工作,不会轻意放弃。
而在此次调查中,像南芩这样从自身找原因,想调整状态的受访者不多,多数人选择了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应对危机,都有一“走”了之、一“换”了之的想法。
4、原因林林总总却难一走了之
危机从何而来?
不仅来自于内心!
困扰越来越多人的职业危机从何而来?
近日,在人民日报上刊发的一组有关职业焦虑的报道中,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资深职业规划专家萨如拉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一名本科生走出校门两年内,一名硕士研究生毕业3年内,一名博士生毕业4年内,如果不及时补充新知识,其所学的专业知识将全部老化。
萨如拉认为,产生职业危机的原因之一是信息时代的知识更新加速。随着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经验价值在职业生涯中的权重慢慢低于新知识价值。一个人不愿意接受改变,不愿意更新知识,保持不了竞争优势,势必会产生危机感。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张进认为,社会转型加速是人们产生危机感的又一诱因。
例如,国企为提高竞争力强化人员考核,事业单位改革等,原本以为单位可以包办终身的人们,开始变得对未来担忧,危机感也随之而来。
此外,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也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们的危机感。“尽管政府要求企业单位给职工提供‘五险一金’等基本保障,但目前很多企业还做不到。如果员工一旦被行业、企业淘汰,现有生活将难以为继,压力自然会很大。即使有保险,考虑到子女教育、自己养老、大病等因素,需要挣更多的钱、有更多的积蓄,因此职业危机感总是挥之不去。”张进说。
另一方面,很多传统行业的确受到互联网产业的巨大冲击,包括传统媒体、酒店、零售行业等。这些行业中的部分企业面临着经营难以为继只能转行的选择,为其服务的员工有危机感是正常的。
“适度的危机感对于工作是有益的,但危机感过度就会带来焦虑、工作状态不佳、心情烦躁等一系列问题。”国家职业指导师鲍金勇在相关报道中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鲍金勇认为,危机意识其实就是竞争意识,危机感一方面反映出职场人士对工作现状不满,另一方面也是职业发展方向模糊的表现。一些人职业规划不够清晰,不知道自己的兴趣、优势和内心需求,在择业时基本以“社会价值标尺”或“父母的价值标尺”为标准。由于职业定位不清晰,跳槽转行成为常事,这无益于职业经验的积累,势必影响到职业的发展,时间一长,危机自然出现。
“不能任危机感蔓延。”市心理保健调适中心心理科主任、心理学硕士彭龙颜说,职业倦怠等职业心病正发生在越来越多的人身上。不仅表现为缺乏热情,厌倦工作,还会有身体和精神上的信号,如头痛、失眠、易怒、多疑、精神紧张甚至抑郁。如果不调解,严重时悲观和愤世嫉俗的情绪会占据心灵,对他人冷漠,对工作厌烦,开始自我怀疑并感到绝望和无助,像一头落入陷阱的野兽,想要逃离却又无能为力。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会选择离开自己从事的行业,甚至离开所居住的城市。耗尽精力后,发现还是不能远离不良情绪的困扰,掌控不了自己的生活,将会处于崩溃的边缘。对一些人来说,他们的职业生涯可能永远终止,更有甚者会用自杀为人生画上句号!
“许多人低估了职业心病对生活的影响,最终才会一步步落入越来越深的情绪陷阱中。”彭龙颜提醒,如果你有以下表现,就该停下脚步,考虑如何改变这种状态。
1.早上一想到要去上班,就觉得浑身不舒服。
2.不喜欢和你一起工作的同事。
3.觉得很无聊、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或焦躁不安。
4.感觉力不从心、信心不足,或觉得自己很失败。
5.不喜欢谈论自己的工作。
6.到了周末感觉更自在。
7.老是回想以前做出的选择。
8.觉得别人比自己更幸福。
9.总有一些烦心的念头,感觉生活或工作若有所失。
10.觉得工作似乎毫无意义。
彭龙颜说,大多数人在事业出现低潮时,总想立马将问题解决,不愿花力气去寻找问题的根源,觉得只要换工作就会快乐起来,这也是面临职业危机七成人想跳槽转行的原因。
那么,如何才能从根源上摆脱职业倦怠等不良情绪?如何才能化解职业危机?请继续关注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