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晚报8月24日讯 人的一生总能归结出一些关键词,而对于18岁第一次入狱后几乎在监狱中度过一半人生的赵志来说,他的生命中似乎只有苦与罪两个字。父母轮番入狱乃至离婚,让赵志几乎从出生那一天起就未曾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有的只是冰冷的破碎。童年瘦弱的他也一度成为同龄人欺负的对象,被打怕了的他不知从哪一天起身边再未曾离开尖刀,也从那一天起,他的人生彻底走向黑暗。因为苦而放纵,因为放纵而堕落成罪。在记者连续6天的全方位追索中,赵志童年伙伴的讲述,也许能让你对这个一度让整座城市绷紧神经的杀人凶手的人生轨迹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赵志
被打怕了 要闯出名堂做个江湖人
在赵志童年伙伴的眼中,上世纪80年代的“三十六棚”、“顾乡”和“大方里”是这座城市最乱的地方。在这里,抢钱、盗窃、打群架就如家常便饭。尽管昔日的“三十六棚”已经摇身一变成高谊街、经纬街、上海街区域的高档住宅区,但那时的一切却在赵志身上刻下了永恒的烙印。
从小,赵志父母便已离异。由于没人照顾,长期缺乏营养的赵志体弱不堪,成为其他人欺负的对象,“我们几个不想被欺负,所以便聚在了一起。”赵志的发小说。那年,四五名小伙伴聚在一起,在“谁被欺负不动手,谁就是狗”的喊声下“歃血为盟”,“立志”要闯出名堂做一个江湖中人。于是,他们对比他们小的少年挥动着拳头,“常常被打得头破血流,事后我们会找落单的人报复,别人也会继续报复我们。赵志又瘦又小,往往成为最先被报复的对象,后来因为害怕被打,赵志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带着一把刀。”赵志的发小说。
盼望辍学 打架抢钱中度过小学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游戏厅风靡哈市,赵志和他的小伙伴也沉迷于此,因为没有经济来源,他们将目光瞄向其他少年,“那时候我们不敢抢‘棚里人’,都是去外面抢乖乖上学的学生,后来这些乖学生有大人接送,我们开始去‘大方里’劫钱,碰到了硬茬子肯定会‘见红’,那时候在我们圈子里衡量一个人时,以‘能打’、‘下手狠’来衡量。”赵志的一位童年伙伴说。
对于赵志而言,“辍学”是一种壮举,当听闻谁不用上学了,赵志总会发出感叹,“真牛啊!”而当时没能缀学的他,就把逃学当成了生活的补偿,这使得他在道里区原工程小学的记忆几乎是一片空白。“那时候他天天逃学,抢钱打游戏就是他的生活,后来我们上了初中,赵志在车辆厂子弟学校读书。赵志的手比较‘干净’,他从来不偷,只抢。”他的发小说。
据赵志老邻居回忆,因为赵志父母离婚,其父亲长期见不到人,其母亲又因盗窃入狱服刑,疏于管教的赵志刚上初中便辍学了,“当时他非常能打架,带着刀一个人能打3个,但对邻居态度还是非常好的,不‘窝里横’。”
持刀伤人 扭曲的名利观断送青春
赵志的“名头”响了,认识的新朋友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还有新朋友的麻烦事。
那些年,“老头湾”、“九站”常是“解决问题”、约架的地方,有很多“棚里人”在此“一战成名”,而刚满18岁的赵志也希望在此扬名。不久后的一次约架,赵志的名声在“棚里”传开了:他拿刀给人“开大膛”了。
据赵志发小王先生介绍,因为朋友钱被抢的事,有人找到了赵志,赵志跟着别人去公园里打群架,“他当场用刀给对方肚子切开了,肠子都流出来了,后来赵志也被法院判了刑,服刑10年呢。”另外一位赵志邻居说:“当时打架都是小打小闹,刀是用来壮胆的,没想到他真的把人开膛了。”
不减凶性 与童年伙伴渐成陌路
赵志的锒铛入狱,让当初“歃血为盟”的伙伴心灰意冷,他们渐渐地淡出了“江湖”,开始按部就班的生活。如今,这几人里有的做生意、有的开出租、有的成了工人,他们有了各自的生活,私下里也常常聚在一起喝酒,而赵志这个名字却渐渐淡出了他们的圈子。
赵志曾经的好友张先生回忆说:“我们也去监狱看望过他,但他不肯见我们。他出狱的时候我见过他一面,他长高了、变膀了,话也变得不多了,往往我说十几句,他才回答一句‘嗯、啊’地表示他在听,除非聊起小时候,他才肯说几句,有些我记不清的事情,他不假思索就能说出来。但他已经和社会脱节了,不会与人交流,又不肯找工作,甚至连自己穿的衣服他都不会买。”出狱后不久,赵志又因为滋事、伤人频繁进入监狱,“听说他一次比一次下手狠,我们渐渐地也断了联系。后来听说他出来后越来越暴躁,他家人还领他做过精神鉴定,不过没什么问题。”张先生说。
如今,听闻赵志落网,曾经的小伙伴唏嘘不已。张先生说:“我们几个想找个时间聊聊,大志这次肯定过不去了,我们聚在一起好好反思一下,今后一定要‘好好的’。”
入狱、出狱、再入狱、再出狱……在铁牢的进出间,赵志的人生逐渐脱轨,而父母的早年离异、母亲改嫁、同母异父妹妹的不肯相认似乎也在一步步加速着这个过程。在苦与罪之间,赵志的人生向着末路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