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体育
搜 索
关注刘连满 不止在课本上
2014-09-05 10:32:01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宫玉范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5日讯 几天前,刘连满接到省体育竞赛管理与对外交流中心主任、省登山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祁跃东的电话。祁跃东告诉刘连满,赵国荣回哈后他们会一起去看他,陪他下象棋。今年6月,刘连满住了一次院。病愈后腿部留下栓塞后遗症,不能上下楼,拄着双拐在房间踱步就算是运动。窗外的世界离他渐远。这位语文课文《登上地球之巅》里的昔日英雄每天最大的营生是目送老伴去捡破烂,偶尔也看看体育频道及和来访的亲朋好友下象棋。祁跃东说,他的状态让人心里难受,很想帮他,可是又不知该怎样帮他。

刘连满指着照片上的自己陷入沉思。

刘连满等中外登山队员在珠峰大本营图片(翻拍)。

  登山英雄是名工人

  刘连满是哈尔滨电机厂工人,上世纪五十年代,因为卓越的身体素质被选调到国家登山队。1960年5月24日在我国首次攀登珠穆朗玛峰过程中,他甘为人梯,两次将队友驮上“第二台阶”,并将氧气和生还的希望留给他们。郭超人据此写了一篇报道《登上地球之巅》,几十年来这篇入选初中语文课本的报道教育了无数孩子。

  1973年后,刘连满从西藏登山训练营退役,回到哈尔滨电机厂继续当工人。

  最初,他的工作是管厂里的警卫和消防。那会儿,为给妻子筹钱交住院费,他养了一头猪,却被当成资本主义尾巴,他因此降职,被调去人防部巡逻5000米的地下道。后来人防部也撤并,他被安排进建修车间,专门维护工厂的厂房。沥青组的班长说,刘连满劲大,让他拉车。于是夏天他就常常拉着一大车滚烫的沥青去浇房盖做防水,可这种活3个月后也不让他做了,他成了建修车间里唯一一个没有定岗的人。


 

  有苦往肚子里咽  自己困难还总是想着别人

  作为英雄,他再次进入大众视线是在1994年广岛亚运会。解说员宋世雄评价一名运动员时说他具备刘连满精神。当时连宋世雄都以为他已经去世了。后来两人在北京碰面,宋世雄特意为此向他道歉。

刘连满(翻拍)。

登山图片(翻拍)。

  那之后媒体挖地三尺去找刘连满,找到时无不讶异他竟是哈尔滨电机厂的一名更夫。为了多挣点钱早日还清家里的欠债,退休后他又在电机厂打了6年更。

  刘连满后娶的老伴没有工作没有老保,他最小的儿子每月挣1300元钱,除掉水电杂费看病吃药,他的退休金所剩无几。儿子屡相亲屡因没房被拒,为增加收入,他和老伴去捡破烂,卖钱贴补家用。

  了解到这些以后,祁跃东对他既怜惜又心疼,既敬佩又无奈。刘连满住院,祁跃东给他送水果,不亲眼看他吃完都不放心,担心他又“你前脚走他后脚就会把水果送别人”。祁跃东送他衣服,他也是送给更穷的亲戚。“这个老头,你怎么说他好呢?自己生活得很困难,可他乐天知足还总是想着别人。”


 

  该怎么帮“英雄”

  正如祁跃东所说,刘连满记住的也是别人的好:登山队的战友为他的孩子捐学费,省市领导及厂领导为他解决住房困难,著名地产商王石给过他每月1000元的特别津贴,黑龙江晨报带他去大庆免费治眼睛,哈尔滨市体育局原局长张天波卸任后依然带着米面油来看他。他还被邀请上过央视,回访过贡嘎山,为丁俊晖颁发过体坛风云人物年度奖。“可是这些过后他依然要和老伴一起去捡废品,他的生活依然困难,他的状况没有改变,这是我最着急的。”祁跃东说。

  2014年6月,刘连满再次住院。这一次出院他已无法迈上门前的10个台阶,他再没走出过家门。

  祁跃东想劝他,找家好一点的医院去看看吧,没准还能恢复。刘连满也想,但他掂掂手里的钱包,还是放弃了。工厂有工厂的报销规定,看病治疗的钱体育局也不可能为他出。

  “到底该怎么帮他,我也想不出更好的方法,只是觉得他的品性他的状态值得我们出手。”祁跃东说。

  偶有上门慰问的领导,让刘连满提困难提要求,但他总是告诉对方,真的没什么困难。“比起那些现状还不如我的运动员,我很知足。”这个回答也只能让祁跃东发出长长的一声“唉……”

  1956年,刘连满刚开始学登山,他的妻子便患上精神分裂症,伴有严重的心脏病。1964年,妻子发来病危通知单,正在山里执行任务的刘连满赶不回去,西藏军区政委谭冠三把自己的保健医派到哈尔滨,在他妻子身边守护了一个月。一个老红军听说刘连满家里困难,硬塞给他200元钱,那钱至今他也没还上,而老红军已经去世了。

  除了病妻,长期以来刘连满的大女儿一直被一种怪病困扰,血中有毒却查不出原因。他的大儿子罹患尿毒症,没钱透析,他就四处找偏方煮中药给儿子治病。

  到1980年老伴撒手人寰,他家里已经欠下3000多元钱外债。刘连满的困顿,成为登山队队友的惦念。有一年,国家体委给哈尔滨电机厂发来一份函,希望厂里照顾一下刘连满,为他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但当时厂里没有同意。刘连满拿起那份函,揣进兜里,从此,再不和人闲聊自己的困苦。

 

责任编辑: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