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牡丹江
搜 索
牡丹江农科院科研成果创社会效益200多亿元
2014-09-22 10:54:53 来源:东北网  作者:刘加勇 赵鹤 李楠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22日讯(刘加勇 赵鹤 记者 李楠)近日,在2014年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评选中,牡丹江农科院研发的“‘牡字号’水稻高产、优质、多抗种质资源创新与推广应用”喜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牡丹江农科院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助推活力,他们自主研制的各种农化产品在全省和全国适宜区域累计推广面积达5亿多亩,科研成果累计创社会效益200多亿元。

  牡丹江农科院水稻课题组针对黑龙江省不同时期、不同生态条件以及市场的不同需要,以高产、米质优、抗病性强、耐冷性强、适应性广为育种目标,选育适宜黑龙江省第一、二、三积温带种植的多优集成水稻新品种,促进品种更新换代,有效解决生产上应用品种多、乱、杂,退化严重,单产不高、总产不稳,抗逆性差、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历经近十年的努力,育成了牡丹江26-32、牡响1号、牡粘4号等不同熟期、不同类型新品种9个。其它育种单位利用“牡字号”水稻品种及种质材料配制杂交组合455个,决选出优良品系1495份,育成新品种34个。在育成43个新品种中,省良种化工程中标品种10个,农业部认定超级稻品种2个,获省科技进步奖3项,申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7个。

  系列“牡字号”品种以及利用“牡字号”种质选育的新品种在生产应用后,克服了原生产应用品种高产不优质、优质不抗病、高产不抗病等技术难点,改变了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应用品种过于单一、缺乏综合性状优良、适应性强品种的局面,有力地规避了频繁发生的稻瘟病和冷害给水稻生产造成的损失,提高了抗灾能力,是我省水稻育种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为促进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牡丹江农科院经过50多年的发展建设,已成为黑龙江省东南部专业设施齐全、对外开放的综合性农业科研单位。作物新品种、自主研制的各种农化产品在全省和全国适宜区域累计推广面积达5亿多亩,科研成果累计创社会效益200多亿元,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吕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