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26日讯 参与了整个会战的“砂石线”,已被杂草覆盖,但这并不影响它曾经历过的辉煌。让它落寞的是,与它同龄的干打垒和5间红砖房,早已从身边消失了。

这里即将成为历史。
夕阳下,迎风而立的龙门吊,似乎在与周围的一切提前告别。几个月后,它就要离开这里,和这个曾经处处涌动着会战激情的院落一起退出历史。
当年曾是会战的仓库
9月25日,在让胡路仓储分公司,记者看到几辆拉料车停在一边,龙门吊更是安静地立着,不同形状的钢材,按类堆在不同区域内。
在门口,一条锈迹斑斑的铁路线,像一个尽职的门卫,认真地审视着每一名从这里进出的人。铁路线在杂草的掩映下,向着远方延伸,似乎消失在天边。
这是目前保存在这个院子里最老的一条铁路线了。一名老工人告诉记者,它可是参加过会战的。从老工人的眼睛里,记者读到了“崇敬”。
老工人说,在会战时,运来的很多建设物资,都是放到这个院子里的,这里就是暂存物资的仓库。这条铁路线被称为3号线,院内那条被铁栅栏隔开的,是4号线,是后来因为发展的需要扩建的。曾经,这附近还有1号线和2号线,现在,它们都不在了。
“不但3号线要没了,这个院子也将成为历史了。”老工人说。
由于大庆西站的建设,这里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任务,要光荣地“退役”了。
如今要为西站“让路”
这里有一台工作了30多年的龙门吊,与周围的同伴相比,它是前辈,但与门口的那条铁路线相比,它小了20多岁。没能和那条铁路线一起参加石油会战,令一向骄傲的龙门吊有些神伤。

这里即将成为历史。
再抬起头,看看远处人来人往、车流如梭的广场和那栋标着“大庆西站”的大楼,龙门吊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就是因为西站的规划,自己的家要搬到方晓一带了。
这个始建于1962年的家,就要离开记录着它光荣岁月的地方,载着新的使命,奔赴新的岗位了。
据工作人员介绍,让胡路仓储分公司隶属于大庆油田物资公司,其前身是物资供应处让胡路仓库。位于滨州铁路线让胡路站的南侧,与中七路相通。主要负责保管金属、建材、燃料等物资。2010年11月1日,分公司进入搬迁过渡期,原有铁路运输线被封闭,暂停铁路运货,保留原有的汽运物资收发及保管业务。
“会战时,还没有这些大型机械,只有一条履带吊,被‘宝贝’得不行,只有人力实在干不了的活,才舍得用一回。”看着眼前几台龙门吊,老工人说。
老工人对“家”依依不舍
每天吃过晚饭,住在西秀小区的朴相林,都要拿出“老朋友”,拉上一段。

二胡一响,“仓库”老工人更加怀念起会战年代。
随着优美的旋律,他的思绪也跟着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会战岁月。
从参加会战时起,这把二胡就陪在他身边了。
白天,盖完干打垒,晚上,他就给同事们拉上一段曲子,放松一下心情。
1959年,以学徒工身份来到让胡路仓库的朴相林,最初是干装卸工的。
这里是“仓库”,运进大庆的物资,都要临时卸到这里,随后,哪个单位需要,再外运。所以,当时,让胡路仓库的多数人员,都是装卸工的身份。
朴相林说,那条3号线,就是当时的砂石线,从各地运来的白灰、水泥等物资,都是通过3号专线运来的。
水泥,用来固井;白灰,用在三合土里,修路。对于装卸工来说,最不愿意干的就是卸这两样东西。有一次,刮西北风,他们正好顶着风卸白灰,卸完车,有一个星期都睁不开眼睛。
几年后,领导决定,要在大院里盖12栋红砖房。
也是通过这条铁路线,红红的砖块运来了。红砖从车上卸到铁路线附近后,大家利用没活的时候,两个人,一根扁担,将砖运到宅基地附近。
后来,由于很多原因,仅盖起了5栋砖房。不管怎样,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红砖房,仍是工人们眼中的大喜事儿。
说到公司要搬家了,朴相林有些担心人们会忘记这里。他说,这里曾是大庆油田会战时期的仓库,承担着部分会战物资运输的重任。
他告诉记者,自从听说仓库要搬家的消息后,他只要有空,就回来看看,虽然这里已经在改扩建,没啥当年的东西了,但这里,有他们几乎一脚一脚踩平的路,这里,到处是他们人拉肩扛激情岁月的印迹。
这里,有他们的青春,有他们的奉献,还有他们对我们这座城市的一片赤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