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文化艺术人才,丰厚冰城文化内涵。
哈尔滨日报1月21日讯 议城市发展大事、建民生改善良策。在昨天召开的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开幕式上,市政协共征集36份大会发言材料。市政协委员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有关人民团体的发言,从发展高端制造业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到壮大民营医疗机构,发言高屋建瓴、有理有据,为破解城市发展难题、增加民生福祉献计出力。
繁荣哈尔滨 建全国最大机器人产业基地
【现状调查】
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已成为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05-2012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年均销售增长9%,而我国达到25%。2013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售3.7万台,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预计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美元。
哈尔滨机器人研发与应用起步较早,上世纪80年代哈工大就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弧焊机器人和点焊机器人。我市发展机器人产业具有一定的优势:科技实力强,产业基础好,专业人才丰富,基地条件优越。但哈尔滨机器人产业存在规模小、综合实力差、资源分散、品牌影响力弱等问题。
【核心建议】
打造国家级机器人产业园区,成立机器人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把机器人产业作为哈尔滨最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纳入政府重要工作日程。
在哈尔滨经开区打造部、省、市、校共建的国家级机器人产业集聚群,力争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基地、服务中心和应用中心。
设立机器人发展专项基金,支持机器人及其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的研发、产业化和推广应用。推进成果转化,形成产业链条。建设机器人产业项目库,吸引欧洲、日本以及国内龙头机器人生产企业向我市集聚,形成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建国内一流农产品集散地
【现状调查】
我省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哈尔滨是我省第一产粮大市。双城新胜蛋禽批发市场、哈尔滨雨润农产品批发市场、哈尔滨润恒国际农副产品交易中心以及各区县一系列的大型农贸产品批发市场,已成为农产品集散的主要渠道,个别批发市场在国内同行业中已有一定影响,具备打造中国最具影响力农产品集散地的有利条件。
【核心建议】
制定哈尔滨农产品集散地建设整体规划,整合各区县已成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成立统一管理机构,建立市场管理各相关部门联席会议机制,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最终形成覆盖全省、辐射全国的农产品集散地。
哈尔滨应充分挖掘现有批发市场的潜力,依托现有的粮食资源优势,借鉴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等成熟管理模式,重点扶植特色市场,突出宣传无公害农业、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由政府制定优质农产品名录,提升我市优质粮源在全国市场的地位,确立我市在东北亚地区粮食交易物流平台的核心地位。
进一步完善农产品集散地的配套服务体系,密切市场与基地的联系,形成“生产基地+批发市场+物流配送+零售市场+综合服务”的农产品流通新模式,打造综合性农产品集散中心。
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杜绝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农产品检测要按国家标准执行,并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建立农业信息共享平台,第一时间掌握国内外最新农产品价格行情,作为国家指导农产品质量的数据来源地,整体调整经营模式,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完善从“农田到市场,从市场到餐桌”的追溯链条,树立食品安全城市形象。
打造跨境电商产业经济带
【现状调查】
2013年,全国跨境电商交易额3.1万亿元,预计2016年将达到6.5万亿元。联合国贸发会预测,2018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将达到全球的50%。2014年俄罗斯跨境电商消费规模从2013年的24亿欧元增长到40亿欧元,其中跨境包裹的70%来自中国。我市发展对俄跨境电商产业拥有无可比拟的地缘优势,可明显节约物流成本。目前,哈尔滨对俄邮政小包裹发运量占全国30%以上,居全国第一位。
【核心建议】
重点建设“三个中心、两个平台、一个基地”
·三个中心:打造跨境电商巨头东北运营中心、跨境快递小包裹分拣中心、跨境电商产品综合展示中心。
·两个平台:完善跨境电商金融平台、建设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
·一个基地:建设跨境电商产品加工基地。
幸福哈尔滨 建设智能养老服务体系
【现状调查】
民政部和国家老龄委一直在联合推动智能养老平台的建设。目前,已成功开发了养老云平台和开放性系统服务平台,借助老人专用的服务终端,通过与社会已有的公共资源对接,专门为老年人群提供个性化服务。
【核心建议】
借助获批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之机,整合现有各类资源,积极构建智能养老服务体系。
分为三个层面逐步推进实施:政府部门构建行业管理信息化平台;在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开展信息化养老服务;政府购买服务提高老年人生活用品信息化建设水平。
以大的养老院为中心,整合日间照料中心、家政公司、社区基层卫生机构,依托智能化的手段为居家养老提供标准化的服务。智能养老服务体系应立足家庭、社会支撑。
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况的老人,提供不同保障底线。对于失能、半失能、失智、孤寡、残疾以及经济特别困难的老人,应该由政府来“兜底”。
为65岁以上老人发放“生果金”
【现状调查】
香港政府非常重视老年人的生活需求,设立老人高龄津贴(俗称“生果金”),65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可领1180港币,70岁以上长者每月可获2285港币的“长者生活津贴”。香港公共交通费昂贵,65岁以上长者可半价乘地铁、巴士等公共运输工具,公众假期及星期日免费。香港还为老年人建设了彩颐居和乐颐居等宜居住屋。全港设有10所老人专科医院。
【核心建议】
面对老龄化社会,政府财政投入应当加大。适当放宽享受老人高龄津贴的年龄,提高津贴标准。政府除为老年人提供低廉公共住房之外,还应鼓励社会各界、民营资本资助和兴办养老院、老年之家和老年公寓。扩大老年卡服务范围,65岁以上老人均应享受老年卡优惠。有条件的区、县(市)应设立老年人健康中心,同时建立老年人专科医院。
打造“教育云”促进教育公平
【现状调查】
相关政策规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核心建议】
在全市范围内选拔深受学生欢迎的名师,按照国家课程设置,开发符合新课程理念和质量标准、体现最高水平的授课软件。通过整合名师力量,确定符合不同层次学生需要、难度适中、数量适当、具有选择性和个性化的系列作业,切实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落到实处。通过打造“教育云”将优质教育资源实现网上或数字电视教育频道共享。
淘汰落后产能 消除雾霾天气
【现状调查】
今年入冬以来雾霾天气仍然频发,蓝天白云成了哈尔滨市民越来越强烈的向往。
【核心建议】
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落后产能淘汰标准,继续加大水泥、钢铁等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调整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实行多种能源并行,重点发展清洁能源,鼓励使用电、风、太阳能、天然气、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实施小锅炉改造工程,拆炉并网。加强对秸秆的回收利用,相关部门应挖掘秸秆利用的后续产业,向农民宣传秸秆综合利用的好处,让农民在秸秆回收过程中得到实惠。加强机动车管理,减少移动源污染排放。
治理交通拥堵 优先明确分工
【现状调查】
交通状况虽经多年改造,但仍不尽如人意。导致交通效率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建设、管理和养护三个部门之间缺少配合。目前,交通设施的建设、管理和养护均有提升空间。
【核心建议】
建议政府切实把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上重要工作日程,加强组织指导、协调解决有关问题,特别要做好城市交通管理的经费保障工作。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涉及公安、交通、安监、住建、宣传等多个部门和社会各个方面,各部门要做到目标任务、责任人、工作进度和奖惩措施“四明确”,紧密协作,同力配合,科学施策,综合治理,形成城市交通综合治理的长效管理机制。
还要推进公共交通规划与管理,根据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二环快速路建设,形成快速路网,推进BRT建设。推进智能交通管理ITS项目建设,完善我市的交通信息网络。完善地铁和常规公交接驳规划。完善中心城区停车设施规划。
为文化人才建“绿色”通道
【现状调查】
哈尔滨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曾涌现出一大批极具影响力的文化艺术人才,如萧红、刘小楼、夏青、金铁霖、于志学等,他们丰富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扩大了哈尔滨在国内、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近年来,我市文化名人越来越少。
【核心建议】
建议政府在市文化局成立市文化艺术人才管理办公室,设专人负责,制定专项政策,优化文化艺术人才的工作、生活环境。建立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扶持的“绿色”通道,进一步放宽特殊人才的培养、扶持及交流等政策。充分利用好政府设置的人才专项资金,提高文化艺术人才的各项待遇,充分体现“一流人才一流地位,优秀人才优厚待遇”的用人导向。
切实重视本土特殊人才的培养和扶持,将对金源、萨满、冰雪等本土文化有传承、有造诣的文化艺术人才作为突破口,重点强化对他们的培养与扶持。切实为文化艺术人才搭建展示平台,利用现有文化艺术场所,为我市有成就的文化艺术人才免费举办展览等。建立文化艺术人才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