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1月16日讯 资源型山城勃利县曾经“一煤独大”,县财政主要收入依靠煤矿工业企业。近几年来,受大环境影响,煤企危机日益严重,昔日风光难续。勃利县委县政府决定另辟蹊径,瞄准新型电商产业,辅以政府强大引擎催发电商发展,上下联动,各显身手,在全省领先跑出了“加速度”,一跃成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互联网+农村淘宝线上线下双“对流”
2015年夏,勃利率先在七台河市成立了勃利县电子商务创业园。2015年底,和阿里巴巴集团合作的农村淘宝服务站在30个村庄落地生根,村里“淘掌柜”精挑细选,为乡亲们淘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及生产资料,令农民心生欢喜。互联网带来的变化不言而喻:孩子的书包更新了,老人的棉鞋更暖了,家里的电视更大了,田里的农具更好用了……农村淘宝服务站成为与村里百姓心贴心的“万能服务窗口”。
勃利镇九龙村村民土豆卖不出去,村民愁眉不展。县政府搭桥在“一亩田”电商平台发布信息,不到一周时间,积压的土豆被讷河一家粉坊收购。村民崔景昌高兴地说:“土豆不仅没烂到手里,还换回了现钱,电商这玩意太好啦!”。不仅如此,村里的淘宝合伙人将村民黑土地上生产的绿色无公害大米、小杂粮、木耳等,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并销售,远销到北京、海南等地,卖上了好价钱,让农民喜笑颜开,他们领略了互联网的“魅力”。
勃利县把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作为“互联网+”的重要载体和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抓手,将在2016年底建成100个村级电商服务站,解决农村买难卖难问题。
截至目前,勃利县农村淘宝项目为全县村民代购58741单,总销售额785.34万元,为村民节省开支约45万元,位居黑龙江省东部第一;“618”家电促销活动中,该县共创造了215万元的营业额,位列全省第三、东部片区第一。74家个体和企业店铺在阿里巴巴开通上行网店;春耕节农资农具总销售额98万元,排在黑龙江东部第一位,同时还有7个村淘服务站成功开通了旺农贷业务,为农民和合作社提供无抵押、无担保贷款累计资金47万元;村民手机APP安装量6716个,通过手机网络交易占30%,位居黑龙江省第一名;省内村淘农民采购汽车单日销售第一名……销售成绩和开通上行网店远高于周边县市区。
一组数据显示出勃利发展电商带来的经济效益,去年以来,全县拥有各类网商、微商3000多家,网购量20多万单,线上、线下交易额突破7000万元。
今后,勃利将以农业企业B2C、服务业O2O为主,重点发展4大产业电子商务,力争3年内电子商务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5%以上。
互联网+创业创新游子返乡大显身手
勃利县双河镇生产村的农村淘宝服务站里每天都堆满了包裹,农村淘宝合伙人李忠彬告诉记者:“我的目标就是通过互联网创业、致富。”如今在勃利,像李忠彬一样怀揣着互联网梦的人越来越多。
李忠彬原本在广州物流公司工作,听说家乡招募农村淘宝合伙人,小伙子专门返乡了解农村淘宝。农村淘宝“让农村变得更美好”这句话打动了李忠彬,他毫不犹豫地报名并通过考试成为农村淘宝合伙人。小伙子通过以心换心的服务,赢得了村民的信赖。2016年货节期间,李忠彬每天都产生几十个订单。他为乡亲们购买了年货大礼包、保暖内衣、红袜子、强光手电筒等小商品,也买到了电子产品、皮衣羽绒服、跑步机等大商品,均获得农民满意。他还为村民提供网上缴费、预订机票、火车票等多项网络充值服务,受到大家的欢迎。李忠彬和他的村淘服务站开业至今,累计为村民代购3500多单、总金额近50万余元,粗略统计为村民节省近8万元。
“在外打工的那段日子,真的很想家。我要感谢农村淘宝,让我找到了人生支点。”青山乡青龙山村农村淘宝合伙人于显文如是说。他的农村淘宝服务站自2015年12月28日开业至今,已经为青龙山村及周边的勃信村、大中鲜村和小中鲜村的村民们购物达70多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村淘高手”。于显文帮助村民崔明君买了一台498元的小天鹅洗衣机用后感觉很不错,动力大,洗得干净。就介绍给亲戚,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纷纷让于显文帮忙拍下同样的洗衣机,还连连称赞:“显文真能干,年龄不大,居然为村里作了这么大的贡献。”28岁的于显文也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支点,他不仅帮助村民买到心仪商品,还帮助村民参与旺农贷解决资金难题,同时热心公益事业,令村民为其竖起大拇指点赞。
互联网+精准扶贫充实贫困户钱袋子
“老田,快点把这些网上订的货送到县城去。”“好嘞。”随着一声响亮的回应,满载着鲜香诱人葡萄的车辆开往黑龙江省勃利县物流园。自今年水果成熟上市以来,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勃利县青山乡奋斗村的葡萄种植园里出现。“今天发了50多件货,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和黑龙江等地,最迟后天就能送到客户的手中。”种植园负责人田作林高兴地说。葡萄搭上互联网快车,短短几天的时间,奋斗村100多户贫困户种植的葡萄就销售一空。“目前,我们正在开展电子商务扶贫、产业扶贫等专项行动。”勃利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我们的目标是,帮助14个省级贫困村、1.6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今年5月,在勃利县杏树乡德胜村的120个蔬菜大棚里,红彤彤的西红柿、绿油油的青菜长势喜人。然而,贫困户刘少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他种植的西红柿只能卖到每公斤0.8元,这个价格连成本都收不回来。在德胜村像刘少金一样种植西红柿的贫困户还有很多,由于销售渠道单一,导致大量西红柿滞销。为此,勃利县探索“贫困户+农业企业+互联网”的产业扶贫模式,多次与大润发网上商城沟通。8月16日,大润发网上商城的负责人实地考察德胜村,与120户贫困户达成合作意向,将这些贫困户种植的西红柿纳入直采计划。“互联网鼓起了我们贫困户的钱袋子,托起了我们的小康梦,让我们的西红柿畅销市场。”村民刘少金感慨地说。
互联网+采摘旅游打造品牌名扬四方
勃利县依据地缘优势,大力提升以“勃利蓝靛果”、“勃利梅花鹿”、“勃利葡萄”等为代表的地理标识系列农特产品品牌形象,“借网”提高知名度。同时,大力推进“互联网+旅游”景区景点提质改造,以国家级森林公园和乡村旅游为依托,结合勃利四季自然景观风貌、文化风俗,围绕打造“生活型”、“轻旅游”目标,设计了春季“闻香赏花”、夏季“尝鲜品俗”、秋季“探源采果”、冬季“喜庆团圆”四季常规产品和“摄影绘画写生”、“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等特色定制旅游产品,深受游客喜爱。
为了凸显民俗风情,该县以“蓝靛果采摘节”、“葡萄采摘节”、电商峰会等活动为载体,以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互动为主题,全力打造勃利旅游网络营销节庆、民俗、人气三大热点,迎来了电商产品销售高峰:今年“蓝靛果采摘节”期间创下旅游人数3000的新高,产品网销单量比平时增长50%;以“蓝靛果采摘节”、“草莓采摘节”、“私家菜园和水稻订制”等为代表的旅游文化盛宴,网络预定量大幅上升。青山乡奋斗村农民田作林和媳妇开办的农家乐尝到了网络的甜头,夫妻为游客提供当季蔬果采摘、吃农家饭、购土特产一条龙服务,借助电商的力量,生意很红火,每年至少有二三十万元纯收入进账。
据悉,今年共接待游客同比增长20%,电子商务成为勃利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勃利县“互联网+”之所以快人一步,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以及大力扶持分不开的。全县从政府官员到社区干部,都鼓足干劲,力推发展。企业在互联网找到了合作伙伴和销售途径,农民登上了互联“网际快车”心花怒放,大学生找到了创业方向和用武之地,县域经济得到了转型发展,互联网带给这个小城的好处太多了。“互联网+”着实激活了小城一池春水,让贫困县焕发了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