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我省部分“非遗”项目后继无人 满语“说部”传承人已90岁高龄
2017-03-13 07:17:53 来源:生活报  作者:刘莹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生活报3月13日讯 12日,大庆市肇州县一间教室内,鼓乐和唢呐声此起彼伏,30岁的杨明星很卖力地指点现场的小学生练习,看着眼前各种乐器响起的热闹场面,杨明星的心情很是欣慰。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小班鼓吹乐棚”第5代传承人,杨明星目前面临的境况并不轻松,“工尺谱没译完,部分老曲要失传。”老祖宗留下的遗产能传承多久,他心里也没谱。事实上,杨明星的遭遇只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尴尬的一个缩影。日前,我省召开2017年非遗工作会议,会上提出我省今年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上的重大举措:建设非遗特色乡村,建设非遗展示中心,推进非遗项目进课堂、进教材等。“但是目前,有的非遗项目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已经濒临失传,我们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加以抢救。”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研究部主任吴璇很无奈地说。

  “杨小班鼓吹乐棚”:部分老曲要失传

  12日,记者打电话给杨明星时,他正在大庆市肇州县由当地文化馆提供的一间教室内免费给小学生授课。“每个周末我都要去,教的全部是我家的‘传家宝’”。杨明星小时候最喜欢听爷爷讲以前的故事:100多年前,“笙管笛箫唢呐打”是当时人们唯一的文化享受,凭借祖辈工尺谱上那百变的曲调及娴熟的演奏,让杨小班鼓吹乐棚广为人知。“五六个人围坐一起,铿锵的鼓点伴着清脆的唢呐,简直就是个大型乐队。”

  杨明星说,工尺谱已有百年历史,保留着300多首风格各异的曲目,他也只会吹二三十首,工尺谱还有一部分没有翻译出来,曲谱的录制才进行一小部分。“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如今已迈入古稀之年的爷爷杨成伟,是唯一会读工尺谱的传人了,第五代传承人只剩下我一人。”

  大庆市肇州县非物质文化中心主任矫会告诉记者,“为了将这个非遗项目传承下去,省里和大庆市投入资金支持在肇州当地建立了传习所,由杨明星每周末免费教授当地的小学生,希望从小培养他们的兴趣。”“仅凭我一人的能力还远远不够,杨小班现在已经打破不传外人的古训,只要是有意愿学习的,我都非常欢迎。”杨明星说。

  满语“说部”:我省传承人已90岁高龄

  90岁的何世环老人是满语“说部”黑龙江的传承人,由于老人年事已高,且不会汉语,记者未能与老人完成交流。但省非遗中心为记者提供的一段视频中,却真实记录了老人“说部”的震撼:画面里老人坐在地上,一会儿慷慨激昂地说着,一会儿高声演唱,中间还佐以手势,很有震撼力和现场感,艺术形式类似于现在的评书。

  吴璇说,满族“说部”是对本部族中一定时期所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或宗教信仰与美德进行的生动叙述、总结和评说,具有极严格的历史史实约束性,“老人大概讲述的是英雄人物之类的评说。”

  “据记载,当时满语说部曾成为北方最喜闻乐见的民族娱乐形式,但到了清末以后,渐渐濒临消亡。”吴璇主任说,目前何世环老人年事已高,满语“说部”面临着失传风险。鄂伦春族狍皮制作:坚持者寥寥无几

  在中国北方的鄂伦春族,人人都穿戴狍皮缝制的衣裤靴帽,纵横游猎,他们的习俗、舞蹈甚至服饰都带有传统标签。但随着农牧文明的式微,其中一项狍皮制作工艺坚持者寥寥无几。

  吴璇主任说:“狍皮制作是个精细活,从熟皮到缝制成品,细致到缝制方向和距离。”采访中,吴璇主任拿出一本画册给记者看,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正手把手教学生缝制狍皮服饰。吴璇主任告诉记者,这位老人叫孟兰杰,今年已70岁,是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能独立完成从剥皮、熟皮到缝制衣裤、生活用品和一些饰物等制作的全过程。“难能可贵的是,她将濒危的传统熟皮技艺、狍筋线的制作技艺及剪皮花的技艺都完整地继承下来,但却摆脱不了徒弟难寻的困境。”

  吴璇主任说,孟兰杰老人现在手下有4个徒弟,但是由于学习时间太短,手法相对粗糙,对于狍皮制作技艺的传承,孟兰杰老人很是担忧。

  怎么应对?专家:探索途径把非遗融入生活

  据了解,我省目前有国家级名录34项,省级名录286项,市级名录606项,县级名录707项。然而,国家级传承人15人已有4人去世,省级传承人433名中17人已去世。不少非遗项目都是人走了,把一身绝技和宝贝也带走了。

  “过去几年里,针对传承人的问题,我们也进行了详细的规划,目前,我省已建立较为完备的四级名录体系和代表性传承人评审认定体系。同时一直落实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和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文化生态区建设工程。”吴璇主任说,我省不仅把非遗项目陈列进了博物馆,更积极探索途径把他们融进人们的生活。

  吴璇说,经过他们加大抢救,使赫哲族伊玛堪濒临灭绝的语言得以恢复。今后会加强非遗生活创意产品开发与应用,加大对非遗项目及传承人资助力度,打造一批非遗特色小镇和非遗特色乡村;推进非遗项目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建设我省非遗展示中心,全面展示我省非遗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

责任编辑:彭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