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16日讯 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今年的主题为“共同面对抑郁,共促心理健康”。
关于抑郁症的报道频见报端,旨在消除人们对抑郁的恐惧,增加对抑郁的认识。可是很多人仍陷误区,因为缺乏了解,或患病了并不自知,或知道了却讳疾忌医,否则,不会有张国荣之死,不会有乔任梁自杀,更不会有人一心求死。
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资料显示,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对它的关注度因此被推上至高点。
同是抑郁症患者,为什么有人“跳”下去,有人“走”出来?
来自市心理保健调适中心的一份接诊数据显示:来这里就诊的抑郁症患者,约有七成已经发展到了中重度,对抑郁症不够了解或者畏惧,是该病早期得不到及时干预的主因。
对此,市心理保健调适中心成人心理单元主任彭龙颜提醒,抑郁就是心灵的感冒,脱离痛苦远没有想的那么难。
多数就诊者已有自杀念头
两年前,家住萨尔图区的晓宇开始睡不着觉,无明显诱因,总是心烦,高兴不起来,感觉活着没意思。半个月前,他试图服药自杀被家人制止,将其送到市心理保健调适中心接受诊治,被确诊为重度抑郁症。
在市心理保健调适中心,彭龙颜主任每周出两次专家诊。每次接诊的30余名患者中,约有三分之二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而被确诊为抑郁症的患者,约有七成抑郁程度已经达到了中重度。
“早期有抑郁情绪,出现情绪低落、失眠等表现时,多数人会认为是压力大所致,把产生的抑郁感受压抑下去,不会重视。多数患者在影响到工作或者学习,甚至产生自杀念头或者有过自杀行动,不能正常生活时才会想到就诊。”彭龙颜说,目前接受治疗的患者只是抑郁人群的一小部分,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或因不愿面对抑郁的事实,或没有意识到抑郁治疗的必要性,还在忍受着抑郁的困扰。
“中、重度抑郁症患者,已经有了悲痛欲绝、悲观厌世的表现,如果有较强的自杀念头,在短时间内还没有接受正规治疗,自杀便近在咫尺。”彭龙颜说,如果周围人及时观察、发现、帮助有自杀念头的抑郁症患者就医,自杀不是不可防的。
抑郁不是“扛扛”就能过去
这是一份来自于市110应急指挥中心的统计数据:2015年,该中心受理溺水、坠楼、自杀等紧急求助警情448个,去年受理此类报警超过500起(非自杀死亡数),民警紧急出警救下了不少轻生者,也有个别人躲开家人和救助一心求死。
“有轻生念头的人100%心理出了问题,而抑郁症患者发展到中度就会有自杀的想法,重度患者往往会有自杀的行动,甚至已经履行自杀计划。在这些患者里,约有20%最终以自杀结束生命,如此高的自杀率与不及时治疗有关。我们虽然没有统计数据表明,轻生者中到底有多少人患有抑郁症,但可以肯定的是,抑郁症是导致自杀的第一主因。”
据彭龙颜介绍,很多人对抑郁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抑郁症是心理问题所致,甚至是性格软弱的表现。其实,抑郁症并非单纯性心理问题,而是有一定生物学基础的器质性疾病。它由生物学、心理和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任何人都没有免疫力,在一生中的某个阶段都可能出现抑郁。
“轻度抑郁情绪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很快就会得到调节。如果此时压抑情绪,势必会加重病情。”彭龙颜说,抑郁症患者总觉得自己“忍一忍”就能扛过去,实际上,大部分抑郁症患者是扛不过去的。如果有抑郁情绪,要及时求助专业机构,及早接受正规治疗。
对抗抑郁应有心理调适意识
如果你睡眠不好,精力减退,总觉得身体疲乏,自我评价低,对某些事内疚自责,做事犹豫不决,没有食欲,持续性情绪低落,对原来感兴趣的事情失去了兴趣,觉得生活不在状态,工作也受到影响,甚至有了悲观厌世的想法,并且这种状态持续了两周以上,那么,你可能有了抑郁的倾向。
“抑郁非下山猛虎,它就像心灵的感冒,体质再好的人都会感冒。”彭龙颜提醒,远离抑郁的困扰,要有心理调适的意识,心情不好找人聊聊,做做运动。如果感到压力大,并且压力在短期内无法解决,要学会减压的手段和方法,如果已经达到抑郁症的程度,不要讳疾忌医,尽早接受治疗。
预防抑郁症,要有一个好心态,给自己制定合理的期望和目标,过去的事情做了就不要后悔,现在的事情坦然面对,未来的事情不要担忧。培养广泛的业余爱好,喜欢上一项运动,增加体育锻炼,不熬夜规律作息,清淡健康饮食,都有助于大家保持一份阳光好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