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11日讯(记者 杨帆) “黑龙江45.4万平方千米的土地,采用覆盖全省的优于1米分辨率遥感影像,对全省山、水、林、田、湖等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信息及其空间分布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基础测绘处副处长梁安宝说。11日,黑龙江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收通过国家验收,普查验收会议在哈尔滨召开。
记者获悉, 2013年8月黑龙江省启动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2015年12月结束,历时3年时间。作为第一批普查的试点省份,全面查清了全省45.4万平方千米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和空间分布情况,掌握了全省山、水、林、田、湖等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信息及其空间分布状况,获取了全省全覆盖、无缝隙、高精度的地理国情数据,建立了包括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精细化数字高程模型、地表覆盖、地理国情要素、基本统计分析成果、影像解译样本、元数据及有关专题资料、文档资料的空间数据库,科学揭示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内在关系。普查成果丰富,具有全覆盖、精度强、指标细、现势性好、准确度高等特色,黑龙江省普查完成任务和质量居于全国前列,受到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的认可。
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创造性地开展了地理国情监测试点和应用示范,形成了一批应用效益显著的监测成果。在省重大战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精准扶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综合利用奠定了坚实的空间信息基础,有力支持了各级政府、各行业领域的经济发展。2015年,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参与编制的《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技术规范与编制导则(试行)》,由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联合印发,指导全国市县“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为深入推进“多规合一”提供空间规划支撑。2016年,牵头实施的“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服务于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成果已在多个省、区开展的“多规合一”试点工作中得到应用,起到了积极示范作用,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普查成果的广泛应用。普查成果应用服务于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自然保护区监测、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哈尔滨“秸秆焚烧”督查、省林地核查等多项重点工作,对推动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全面、更快、现代化发展发挥了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作为黑龙江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牵头实施单位,下一步,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将深入挖掘普查成果的应用价值。分析黑龙江省地域特点与优势,进一步挖掘普查成果与政府信息、企事业信息、大众生活消费的深度融合,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有据的判断、依据、信息和政策建议。不断丰富基础性资料,保持数据的鲜活性和实用性,适当增加省情、市情、县情普查。主动与各部门开展工作对接,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普遍适用性的公共产品和个性化的定制服务,让普查成果在应急指挥、精准扶贫、电子政务、公共安全、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和农业等广泛领域发挥作用。同时,建立数据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利用已有的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和各行业部门的调查信息数据,最大限度地实现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立各部门协作机制,向社会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并紧密结合全省重大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布局,扩展地理国情监测内容和指标,积极向省政府汇报相关进展情况,加强与发改、财政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和工作对接,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地理国情监测常态化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