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农业大省今春奏起别样春曲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促“春耕五变”
2017-05-18 07:25:00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陈曦 张桂英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春耕育苗。

  农民创业。

  铁牛春耕。

  畜牧产业。

  生产加工。

  黑龙江日报5月18日讯 进入5月,龙江各地处处一派春播春种的热闹景象——大田播种全面掀起高潮,水稻泡田接近尾声,南部地区开始试插秧,蔬菜瓜类已播200多万亩……随着时间推移,一个个农业春季生产的阶段性捷报相继传来,回眸从备耕到春播的一路走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给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令人惊喜。

  种植结构之变

  “一减七增”结构调整力度大

  虽然早有预料,但农民调减传统玉米种植鲜食玉米的热情和力度,还是让绥化市农委主任门贵昌有些震撼。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去年种植面积17.6万亩,在全省各地面积最大,今年激增到45万亩!”

  推动绥化农民如此大力度调结构的动力,是市场真金白银的回答。据介绍,虽然收储制度改革给许多玉米种植户在2016年带来强烈阵痛,但在农业大市绥化,鲜食玉米的亩纯效益依旧可达千元以上,流转土地的也能纯挣六七百元。巨大的反差触发了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市场需要啥,啥就挣钱,咱就得种啥!

  来自省农委的农情统计印证了这一变化。据农情调度统计,今年全省粮食作物面积将稳定在2亿亩以上,其中玉米调减1037万亩、水稻增加58.9万亩、大豆增加422.6万亩、小麦增加17.4万亩、杂粮杂豆增加102.2万亩、薯类增加58.2万亩、经济作物增加357.1万亩、饲草饲料增加73.9万亩。

  这“一减七增”,并非简单的作物播种面积的多多少少,而蕴涵着大粮仓向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厨房变身的结构调整深意——稳粮优经扩饲。“一减七增”的背后是市场需求和我省优势共鸣合奏的农业结构优化新方向。

  据介绍,为了发挥寒地绿色优势,促进我省农业结构调整,在这个春耕季,我省不仅制定了《全省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支持蔬菜生产基地县建设棚室、冷库、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还先后举办了第十三届中国鲜食玉米速冻果蔬(哈尔滨)大会、全省食用菌产业大会及多次蔬菜现场观摩培训——把市场引进家门口,把技术送到农民手,政府部门出手实实在在地扶持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把畜牧产业培育成龙江经济发展战略性产业的努力更是一直在持续。自2013年起,我省就从转变发展方式入手,高起点、大手笔进行高水平现代奶牛场建设,三年高标准新建182个1200头规模的标准化奶牛场;2015年8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产业发展的意见》,强化政策支持与服务等六大方面,提出了33条具体要求和操作性强的推进措施;2016年省委专门召开畜牧产业推进会议,制定下发了《关于把畜牧产业培育成为振兴发展战略性产业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指明了黑龙江奶业发展的方向,启动了“两牛一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的建设。目前,省畜牧兽医局正会同省财政厅积极制定2017年度的畜牧业发展相关扶持政策。

  正是这些组合拳的配套出击,才得以让粮食大省在结构调整上开局好、步子大、路数多。

  生产方式之变

  种养结合绿色生产如火如荼

  自打两年前与村里的农民种植合作社搞种养结合以来,徐梦彦的生活完全改变了——他说:“如今我都快成彻底的农民了,每年都跟着农时一起忙碌。”

  徐梦彦是哈尔滨鸿福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除生猪繁育与无抗养殖外,他还有一个大产业,就是利用养殖粪污和作物秸秆实现沼气综合利用和生物有机肥生产。目前年可生产有机肥1万吨、沼液叶面肥6万吨,可满足3万亩耕地使用。徐梦彦告诉记者,与他们合作的是公司所在地呼兰区孟家乡的和平种植合作社,合作社有1.5万亩耕地,秸秆免费提供给公司,公司生产的有机肥和叶面肥也免费给合作社的耕地施用,同时高于市场的价格回收合作社的玉米。因为被列入了国家黑土修复项目,每亩土地还有250元的补贴,企业为此略有盈余。种养结合发展两年来,合作社和养殖场双双受益。对合作社来说,施用有机肥玉米品质提升了,秸秆问题解决了,地力培肥了,一举三得;对于我们来说,养殖粪污变废为宝,饲料原料质量提高,大量减少了脱霉剂的使用,猪的健康水平提高了,养殖成本下降了,企业打品牌和增效益都有了保障,我们也很受益。

  鸿福养殖与和平村种植合作社的种养结合发展模式,如今是许多农民梦寐以求的生产方式。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农业“三减”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反思过去的施肥方式,追求科学施肥;而人们越来越强的健康意识和安全优质的消费需求变化,更促进了农民推行绿色生产的自觉性,绿色健康的有机肥也越来越受到农民的推崇。

  在哈尔滨宝泰隆农业合作社,记者看到已经印制好的2017年种植方案上写到:千鹤岛基地495亩水田,其中165亩稻鸭模式、165亩纯有机模式,165亩(低毒除草)转化模式;共需碳基有机肥70.8吨(每吨价格1700元),现已拉过去74吨,剩余4.2吨做追肥。合作社理事长李凤兰告诉记者说,“现在基地正在撒肥、泡田、耙地,水稻秧苗已经育好,只等插秧啦。”

  今年全省有机肥的施用量将突破1500万吨——记者从省农委获悉,如今,农民减肥减药减除草剂的意识和绿色生产观念明显增强,这在备耕的物质准备中就有明显信号——水稻侧深施肥机械和标准化喷头的购买量大幅提高。许多农民一改过去大把漫撒的传统施肥方式,采用精准高效的根部条状施肥方式。今春,全省新更换标准化喷头体20万套,新购置水稻侧深施肥机械4679台,这些新型药械将有效提高肥料农药的利用率,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同时,全省已落实农业“三减”高标准示范面积2500万亩;推进畜禽粪便、秸秆等废弃物综合利用,落实有机肥提质增效试验示范点221个,带动有机肥施用1500万吨,覆盖面积500万亩;加大了测土配方施肥、水稻侧深施肥等技术措施的落实力度;在双城、呼兰、桦川、宁安等10个县(市、区)继续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预计全年可减少化肥20万吨、农药(包括除草剂)4000吨以上,节约投入6亿多元。

  销售方式之变

  未产先销生产营销同步抓

  这个春季,农业大省的备耕春耕始终沐浴在“市场”的阳光下——一方面各种市场农产品营销推介活动精彩纷呈,一方面政府部门抓市场抓营销的力度空前。回想此前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的明确部署——要广泛运用点对点营销、集团和个人定制营销、全生产过程展示性营销、众筹、微商等多种互联网营销方式,以及通过特许经营、建设农产品交易平台、采用竞拍机制、参加展销会等多种渠道,把优质农产品卖出好价格,靠“卖得好”倒逼带动“种得更好”,让人豁然明了:这不是巧合,而是备受“种强销弱”之苦的农业大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主动之为。

  继成功举办黑龙江-北京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博览会暨2017年货大集,春节过后,我省先后承办了第十三届中国鲜食玉米速冻果蔬大会、2017中国国际乳业合作大会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奶业展览会等大型国际国内行业盛会;举全省之力精心打造的农产品营销综合服务平台——黑龙江大米网举办了两次地产农产品专场网上拍卖活动,并确定了每10天拍卖一次的常态化营销策略。就在记者发稿前一日,由省委农办、省农委主办的“首届黑龙江省农产品营销大赛”也隆重启幕。

  “春潮秋闹”——为了提高整地质量、改善土壤墒情、提升播种标准,多年前我省因地制宜地推行了秋整地秋备土秋做床的秋季农业生产制度;如今,为了更好地销售农产品,为了农民的持续增收,我省将原在秋收后进行的农产品销售工作提到产前,演绎出市场营销“秋潮春闹”的新变。

  这一变,订单到手了,销路打开了,农民的心里也亮堂了。据介绍,今春以来,黑龙江大米网先后组织三次农产品网上拍卖活动,在线销售农产品10040吨,总成交额5195万元。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互联网,共推出绿色食品营销项目253个,金额近14亿元。

  省农委主任王金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些展销活动,既帮助更多农民走进市场,实现了“卖得好”,更显著提升了他们的市场意识,增加了他们打品牌闯市场的本领。一些率先走出来的农民开始跳出埋头种地的传统思维,建立起种加销全链条经营观念,逐步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由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向合作化、规模化经营转变;一些农民主动拥抱市场,投入电商行业创业发展;更多的农民则更加坚定了适应改革、面向市场、主动调结构的信心。

  经营主体之变

  规模经营合作社逐渐成主角

  因为耕地面积大、机械化程度高,我省农业曾有“铁牛背上的农业”之美誉。改革开放以来,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在焕发农民巨大生产热情的同时,也使人们深刻认识到规模经营更能发挥我省农业优势提升农业竞争力。于是,一场鼓励土地流转、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伴随国家立项的“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在黑土地上拉开了帷幕。4年之后,以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使农业大省的春耕春播,发生了根本变化——

  在徐梦彦发来的固态有机肥抛撒视频中,记者看到,一片覆盖皑皑白雪的大地上,红色的大马力拖拉机带着扬粪斗缓缓驶过,车过处,白色的大地上就覆上一层黝黑的肥料。“夏储冬抛,这是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好模式,既不和其他作业时间冲突,又有冬雪覆盖,提高了肥料的腐化利用率。”徐梦彦告诉记者说。而在另一个视频中,记者看到了建筑工地上常见的翻斗车、大板车,只不过大板车的车头变成了火红的拖拉机;有机肥的装车、运输就由这些大块头来完成——只见翻斗车熟练地从小山儿似的有机肥料堆中取货、转身、扬臂,满满一斗的肥料就被倒进了大板车车厢,所有动作无缝对接、一气呵成。

  如今走进广袤的黑土地,乡间最大的变化就是农忙时,地里劳作的农民少了,拖拉机多了,大机械多了,甚至还能看到低空飞行的航化作业飞机。

  来自省农委的数字表明,目前全省农民合作社已发展到9.6万个,去年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新增土地规模经营1000万亩,全省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3亿亩,实现少数人种多数地,多数人去种植蔬菜等高效作物和发展畜牧业,也让更多农民从土地上走出来,发展非农产业、劳务经济增收。与此同时,全省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继续优化,季节性打工和就近就地转移数量持续增加。截至一季度,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435万人(其中发展蔬菜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就地就近转移188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30亿元,同比增长3%和9%。农民创业人数达111.2万人,创业纯收入实现149.6亿元,同比增长43.9%和39.2%,带动农民就业250.5万人。

  思想观念之变

  创新创业新农人弄潮黑土地

  与一个个拔地而起的现代家庭农场和不断茁壮成长的现代经营主体相比,更令人称道的是农民思想观念和经营意识的突飞猛进。

  尽管一再推辞,但周边人还是习惯称王允江为老师。因为他潜心专研3年,和省农科院的专家合作,探索出的水稻旱直播栽培技术实用高效,免去了育秧和插秧繁复劳作,省肥省药,省水省工,是农民真心佩服的“高手”。

  王允江是建三江农管局七星农场职工。自称是农民的他种了1800亩水田,采用的都是旱直播技术。但他又绝不是普通的农民。王允江告诉记者,接触水稻旱直播以来,他彻底为这项技术所折服,每年都自发地做大量实验,今年就搞了32个田间实验,探索一下在建三江这个地方到底什么药、什么肥料、怎么配比更适合水稻旱直播。“到6月中下旬就能看出结果了,那时候我打算自发组织个田间观摩会,让感兴趣的人都来看看,交流交流。用这项技术,我的水田减少化肥用量三分之一多,农药减少一半以上,既不减产还提质增效。我是真心想让身边的老百姓都用上这项好技术,我还组织成立了胜义水稻旱直播合作社,已经带动周边农民发展了10万多亩水稻旱直播。”王允江说。

  依靠科技支撑从哈尔滨市双城区一名普通农家女华丽转身为全国粮食生产大户、三八红旗手、创先争优先进个人的刘彩华,也有着令人刮目的勇气与思维。

  今年“五四”青年节,走上省农科院五四纪念活动演讲台的刘彩华为省内的青年农业科技工作者演讲自己从大学落榜生到农民企业家的奋斗历程。记者电话采访刘彩华时,她正在为合作社贷款建冷库的事忙碌着。“虽说需要两三千万元,但要想把我们的蔬菜和黏包米产业发展好,就得有冷库、上冷链,这样才能实现错季销售,才能真正有大效益。好在政府有贴息贷款支持,让我们减轻了很多负担。”简单的话语,让人顷刻间就感受到她的气度与非凡。

  如今,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农业发展新形势,越来越多的农民已经变身新农人。他们有知识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思想观念更为开放现代,他们的行为方式更为主动大方。他们懂得主动适应市场变化,转变生产方式,通过改变自己提升自己实现发展;他们学会了走合作经营之路,更加自信地对接市场,广结良缘融合发展;他们甚至开始研究国家政策和市场趋势,不再以弱者身份依靠帮助,而是依靠敏锐的视角寻求商机,勇立潮头

  这个春耕季,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新知识、新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深入普及,广大农业干部也适新应变,从传统种种收收中走出来,自觉学习,向懂市场、会经营、有招法的服务三农领路人转变。

责任编辑: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