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稀罕事儿
搜 索
刘喜林10年收藏5000余杆秤 你没听过的"18两秤"他就有
2017-05-28 07:31:00 来源:生活报  作者:张清云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生活报5月28日讯 随着电子秤的出现,传统的杆秤和盘秤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在农村,有些农民甚至把大秤杆当成了锄头把;在城里,一些喜欢文玩的市民还将小秤杆送到加工厂做成了珠粒和手串。如果不把各样式的秤收藏起来,后代或许就见不到这些‘老秤了‘。”哈尔滨市市民刘喜林说。出于一份责任心, 10年间,他走遍了全国各地,收藏了5000余杆秤。

  近日,记者在一间近30平方米的仓库内,看到了刘喜林收藏的秤。这些秤中,秤杆最长的达到了2.8米,直径有8厘米,还有一些秤杆上刻有商号的名字或者是制秤者的名号。

  据刘喜林介绍, 2007年,他去阿城的农民亲属家串门,在院子中,他发现一个大秤杆竟然被当做了锄头把。他拿起这把锄头仔细一看,这根秤杆做的非常精致,木料也是名贵木材。“当时我在想,这个秤杆当锄头把太可惜了。就和亲属商量把这个被破坏的秤杆带回家,并收藏起来。”刘喜林说。

  无独有偶,一次他去道外北五道街花鸟鱼市准备买鱼食时,令他痛心的事又出现在他的眼前。在一处加工手串的作坊前,一位市民拿着一根直径3厘米粗的秤杆打算加工珠粒,穿成手串。“这简直是太可惜了,破坏后,这些‘老称’不就消失了吗?”最终,刘喜林以一串200多元的手串换回这个小秤杆。也就是从那天起,他决定收藏秤杆和盘秤。

  在10年间,为了收集这些称,刘喜林几乎走遍了全国各地。2015年6月,他收藏了一杆标有18两的秤杆。“这杆秤不仅标有18两,侧面还标有16两和17两的规格。”刘喜林说,如果这杆秤找到专家鉴定后,或许会是最古老的一杆,有可能改写我国原来16两一斤的计量单位。

责任编辑: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