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童年乐趣温馨回忆:60后照像馆里看“大海”70后春游挖宝助兴
2017-06-01 10:28:13 来源:东北网-齐齐哈尔日报  作者:佟占环 刘星 张霞 侯宇玮 李壮 戚莹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东北网6月1日讯 又到“六一”儿童节,童年的美好记忆不禁又再次浮现在脑海中。当人生阶梯步步上升时,童年的往事成为最值得珍藏的难舍记忆。每个年代的人有着不同年代的“六一”记忆,像五十年代的童年虽物质匮乏却绝不缺少乐趣,六十、七十年代虽经历变革动荡却仍不失童年炫彩底色等等。今年的“六一”,就请您来听听来自六个年代的“儿童”们对往事的追忆,讲述属于他们自己的“六一”。

  50后:毛主席像前留个影

  “有一次儿童节,爸妈给我5分钱当成零花钱,我从现在的齐齐哈尔铁东大市场一路走到解放门市场附近的群众电影院,用5分钱买了一张电影票,虽然已经不记得那场电影的名字,但是这种幸福感却一直埋在心底。”1957年出生的刘玉梅对于儿童节的记忆已经模糊,但心底那淡淡的温暖却从未消逝。

  刘阿姨说:“我出生在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童年没有五彩斑斓。那时候过儿童节没有礼物这种说法,家长能同意你出去玩儿不做家务就不错了。”

  但也正是那个时代,因为所有家庭都是多子女,大多数父母更关注家庭的温饱,对于孩子的成长,可以说给予了充分的自由。那时刘阿姨在铁锋小学上学,儿童节时既没有新衣服,也没有小食品。不过每天放学后,和邻居的小伙伴们不用约,就一群一伙地聚到一起,自己商量着玩游戏,女孩们喜欢跳皮筋儿、踢口袋……

  在这种纯粹的“散养”方式下,“六一”自然被家长们忽视了。在家里,这一天很难被当成一个节日来庆祝。至于社会上、学校里,当年是怎样为儿童过节的,刘阿姨翻遍记忆竟无印象。原因对儿童节重视程度还不如学校组织的运动会。

  越是缺乏色彩的年代,越让人对色彩充满憧憬。刘阿姨珍惜每一次照相的机会,并把这些黑白照片珍藏起来,这张与兄弟姐妹的合影就是50年前在龙沙公园内的毛主席像前拍摄的。

  70后:集体春游挖宝助兴

  “那个年代,‘六一’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集体春游……”“70后”的邢志国说,出发前的晚上激动得睡不着,总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跟同学一起徒步到水库春游,一起野餐,一起挖宝,那叫一个乐!

  从小在甘南县长大的邢志国,每每说起儿时的“六一”,依旧两眼发光,滔滔不绝,“闭上眼睛,‘六一’仿佛就在昨天。”

  “那时,我们春游都去县里的音河水库!”邢志国说,那个时候,每到儿童节,他回家告诉母亲要去春游了,母亲便会给他准备食物,米饭、油饼,有时还煮上几个鸡蛋或咸鸭蛋。“那时大家生活都不富裕,也没现在这么多零食,再加上家里孩子多,条件也不好,能有咸鸭蛋吃,就不错了。”邢志国说,“六一”当天一起从学校步行去水库附近的松树林春游,在那里一起表演节目,做游戏,热闹极了。老师们也会提前一天把铅笔、本子等学习用品藏到水库附近的树下或草丛里,然后等到春游那天让同学一起去“挖宝”,谁找到了就算谁的。等到太阳快下山,老师会宣布获胜者,找到“宝贝”的同学一脸得意,没找到的同学则一脸羡慕,也暗暗盘算着,下次春游该如何顺利“夺宝”。

  “别看我眼神不好,每次我都跑到远的地方去找,得过不少奖品呢!”邢志国得意地说,像他一样淘气点的孩子还会偷偷地跑到稍远的地方探探险,再趁老师没发现前回来。

  “男孩忙着探险,女孩忙着采野花,回家的路上,大家唱着歌,说说笑笑就到家了,一点儿不感觉累,还兴奋地跟父母说春游趣事儿,‘显摆’自己的奖品,现在想想真的很怀念那些日子。”邢志国说

  90后:“挤”过“六一”乐不思蜀

  每到“六一”儿童节,不论大孩子、小孩子,都会吵着过节、要礼物。眼看着今年的儿童节就要到了,1992年出生的刘畅也不禁在策划着这个节日该如何过。翻出儿时的老照片,看着照片里稚嫩的自己,这让现在已经25岁的她思绪万千。

  说起儿时的“六一”,刘畅回忆,因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鹤城里适合儿童玩耍的场所与项目还不是很多,所以在记忆中,每年一到儿童节,淘气堡、龙沙公园等场所的人就会特别多,其拥挤程度可以用人山人海来形容。淘气堡里全是小孩子,你追我赶,嬉笑打闹,欢声笑语一片。而守在外面的家长,一手拿着手帕,一手拿着孩子爱喝的AD钙奶,目不转睛地看着孩子们在场里跑来跑去,生怕一不留神孩子之间出现磕碰。

  在刘畅的记忆里,童年时光很珍贵,其中的纯真与快乐,似乎老天都不忍剥夺,所以每年的儿童节都是阳光明媚。刘畅告诉记者,8岁那年的儿童节,阳光正好,拉着爸爸妈妈的手,一家三口在龙沙公园拥挤的人群中来回穿梭。“闺女,快玩这个!”“闺女快赶紧上来!”碰碰车、旋转木马、滑梯、摩天轮……在父母的帮助下,刘畅玩着每一个能抢上的娱乐项目。一天下来,尽管疲惫不堪,但却异常开心。

  “还记得那时候回到家,妈妈问我,这‘六一’游园的人太多,以后就不赶过节出来玩了,一听这话我立即跳起来叫道,再挤也要去过‘六一’,妈妈还嘲笑我没出息。这便是我对儿童节最深刻的一次记忆!”刘畅笑着说。

  60后:照像馆里看“大海”

  老照片上的萌娃是一对姐弟,姐姐张玉梅出生于1966年,弟弟张军出生于1969年,照片拍摄于大光明照相馆,时间是1973年的“六一”儿童节。当时的“60后”张玉梅7岁,而弟弟张军也才4岁。

  抚摸着这张老照片,看着照片里自己和弟弟年幼的模样,年过半百的张玉梅陷入回忆。

  六十、七十年代的孩子娱乐项目并不多,女孩儿大多是跳皮筋、踢口袋、踢毽子。男孩儿淘气些,玩的东西相对较多,上房、爬树、粘麻雀、弹玻璃球。尽管玩的东西不多,但大家都乐在其中。“出生在60年代,家庭经济条件普遍不好,穿衣吃饭尚且成问题,更别说过‘六一’了,那时候根本不敢想儿童节能收到礼物。”张玉梅说。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彭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