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大庆
搜 索
大庆八旬老人盼望能重修族谱 作后人认祖归宗的凭证
2017-06-02 16:23:17 来源:大庆网  作者:邹影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东北网6月2日讯 “家之有谱,如国之有史,所以记事迹,敦本笃亲,使世世子孙不忘所自也。”这是很多中国人修订家谱的宗旨。

  一本家谱,就是一部家族史,是为后人认祖归宗的凭证。5月31日,80岁的焦泽清老人,向记者讲述了《焦氏族谱》的故事。

焦泽清老人翻看焦氏族谱。

  族谱已有近300年历史

  焦泽清老人,家住创业城10区,是物资公司的一名退休干部。

  他的老家,在山东省青岛市,祖籍在旺疃村。

  焦老是一个家族观念很强的人,他想知道自己前几世的族人是做什么的,他的老祖宗是谁。

  为了探个究竟,退休后,他到山东青岛哥哥家,找到了族谱。

  “家族有规定,族谱必须给长子收藏,不能往外拿,为了了解族谱,我只好复印了一份。我想让后代知道自己的根。”翻着手中的家谱复印本,焦老语重心长地说。

  焦老说,这本家谱的原始纸质是竹宣纸,是清朝乾隆以前,一位姓焦的举人列的家谱,具体时间没有标注,但根据推算,有近300年的历史了。

  焦老告诉记者,他父亲那辈儿,除了父亲,二爹、三爹、四爹都很有名望,修订这本家谱时,父亲刚结婚不久。

  家谱修订好后,族谱由父亲保管。

  在动乱中,父亲始终将家谱藏在家里隐秘的地方,只有逢年过节时,才拿出来让后人祭拜。

  1949年,焦老的父亲去世,才把这本早已泛黄的《焦氏族谱》,交给了焦老的哥哥。

焦氏族谱复印本。

  从族谱中了解传统文化

  在焦老家中,他把用手机录制的原始族谱给记者看。

  从影像中,可以看到,这本家谱由于年代久远,本就很薄的宣纸,变得透明了,但字迹依然很清晰。

  焦老说,修订家谱的人,都是族里有文化、有地位的人。由于过去的条件有限,家谱完全是手写,然后用刻板印刷。焦老复印的族谱,一共有两册,记者在翻看复印件时,发现家谱通篇都是繁体字,记录的内容极其丰富,主要包括:序言,讲述千百年来追根寻祖的艰辛,修订完成家谱的工程之浩繁;家族遵循的祖训,焦姓的起源;历代所处的达官显贵;详细记录了当时子孙;当时入家谱的规则:犯罪者不得入谱,收养、过继等不得入谱,女子不得入谱,擅自改名者不得入谱;还有详细的世系子孙传承谱系表等。

  “我喜欢翻看族谱,从族谱上看,我是十七世祖,中间的字是泽,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根。”焦泽清老人说。

  在族谱中,记者看到,每次重修族谱序,都有详细的记载,其中,上面记录着,清朝乾隆以前,焦姓举人列的家谱,但没有记录具体时间。

  之后,乾隆四十年乙未冬日,十一世孙良桂谨试。过了29年,修族谱序嘉庆九年甲子仲冬,十二世孙珒敬谨试。相隔40年,重修族谱序,道光二十五年十三世孙元铸谨试。

  民国二十一年,十六世孙庸宗谨试,当时是公元1932年,至今已有85年,没有再重修家谱。

焦泽清老人手写的焦氏族人表。

  族谱中了解到祖先身份

  采访中,记者看到,焦泽清老人对家族谱特别重视,每当对哪个朝代不了解时,就会翻阅字典后面的历代纪元表,研究一下。

  “父亲去世时,我才14岁,不知道我父亲的兄弟都是做什么的,直到看到族谱,才知道,原来我二爹(当时的称呼)、三爹、四爹,当时在那个年代职位那么高。”焦泽清老人说。

  焦泽清老人的二爹焦继宗,是外交官,荷兰公使馆随员,同时驻阿姆斯特丹,是负责签订条约的。

  焦泽清老人的三爹焦湘宗,上海国立大学同济大学医科毕业,任国民革命军兵站总医院副院长,民主人士代表。

  焦泽清老人的四爹焦英宗,任上海德国总领事秘书。

  焦泽清老人的大爹去世早,族谱上没有记载职务。他的父亲,是青岛纺纱厂的工人。

  盼望有一天能重修族谱

  采访中焦老说,他复印的这本族谱,会一直保存下去。如今,他已经把自己的家庭成员,都列在了一张纸上,但他不知道《焦氏族谱》,什么时间才会重修族谱。

  “85年过去了,家族没再修过家谱,这期间,子孙早已分布各地,修订族谱不是一个容易的事,得是有威望的人,才有权利修订。”焦老说。

  老人说,续修家谱,是为了追念前人,是后人认祖归宗的凭证,更重要的是启迪和鞭策后人,使焦氏后代恪守家风,堂堂正正做人,公公道道办事,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原来,老家有一个祠堂,小时候祭拜过,后来被扒了,我也好多年没回去过了。”老人说。

  说起家谱对家风的影响,老人说关键在于“身教”。焦氏家族非常注重教育,每一代人都是以“孝”为首位。

  “有了家谱,不管过了多少年,都会有人知道你、记住你。通过家谱,仿佛和自己的家人,隔空相聚,那些朴实的教诲,将成为后人的人生路标。”老人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