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评论:关爱留守儿童重在“常”与“长”
2017-06-15 09:15:02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常春晖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我省一所小学的留守儿童,因大学生志愿者的毕业离去,没了球友,而黯然神伤;贵州一所留守儿童学校校长向社会坦陈:“我们不缺图书,缺的是教孩子阅读的老师”;留守儿童的那句“爸爸妈妈我能去你们家做客吗”的请求,湿润了无数人的眼眶……留守儿童的每一个眼神、每一次落泪、每一次呼喊,都牵动着千万人的心。关注留守儿童早不是一个新鲜话题,而关爱留守儿童,从来也不仅仅是教育专家研究的选题,更是全社会的一门必修课。

  据2016年发布的《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显示,由于种种原因,很多留守儿童一年见不到父母一面,更遑论成长的陪伴。但亲情缺位与教育缺失往往相伴而生,使一些留守儿童成年后社会适应性较差,直接导致社会纠偏的成本与难度的增加。去年,我省共摸底排查出农村留守儿童6万余人,其中1.5万名留守儿童家境贫困,这些孩子常年远离父母,成长环境不容乐观。在关爱留守儿童的共识日益深化的今天,面对身边每一个孩子的不同境遇,我们不禁要思考:还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当护之以“常”,以日复一日的照拂与呵护,给孩子们送去一路阳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成长的一面镜子,即使不能在身边陪伴,也要想方设法拉近彼此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传递相互之间的爱,这是责任亦是义务。相对于个体而言,社会是个“大家庭”,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纷纷伸一伸手,大手拉小手,建立与孩子们的常态化沟通,才能为孩子们分忧解难,让孩子们知道前行路上并不孤单。做到经常性的陪伴,需要一颗恒心、一种坚持、一份长情。据报道,北京100多名爱心人士多年来一直资助乌兰察布的留守儿童,从小学到初中的爱心陪伴,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支持是巨大的。

  回应留守儿童的心底期盼,当育之以“长”,统筹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以充足的知识给养,为留守儿童的未来插上翅膀。“父母之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上,我们既要算家庭“收支”的“小账”,更要算社会“补课”的“大账”;既要着眼于眼前的迫切,更要考虑长远的影响,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实际问题,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日前,教育部表示,要把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与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关爱结合起来,以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为平台,对留守儿童给予长期的关心、关爱。是的,留守儿童的“身”需要营养,他们的“心”更需要爱的滋养,社会方方面面要格外重视对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疏导和人文关怀。日拱一卒,寄望长远。

  同天底下所有的孩子一样,留守儿童也是“一张白纸”,不同的“画笔”会勾勒出不同的世界。留守儿童缺什么?我们能做什么?答案就在我们身边。愿每一位家长、每一个成年人都能行动起来,舞动“画笔”,为留守儿童绘出一幅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彭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