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稀罕事儿
搜 索
哈站改造"隐者"重现闹市 看三个冰城人缘系百年伊维尔
2017-07-09 07:43:00 来源:生活报  作者:周际娜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古老的教堂,静静地伫立在哈站一角。一百多年的时光躲藏在斑驳的墙上,每块掉落的暗红,似乎都铭记着一段风雨。最近,随着哈站北广场改造工程不断推进, “伊维尔” — —这位曾在霁虹街工厂胡同里蜗居的“隐者”,终于重现闹市。据了解,圣·伊维尔教堂始建于1907年,1908年建成,原为军用东正教教堂。作为圣·索菲亚的“姐妹教堂”,它建筑红砖的体量比“索菲亚”还大,也是目前哈尔滨市宗教建筑中唯一保有附属建筑的一例。近日,生活报记者采访了三位“有故事的人”,听他们讲讲与“伊维尔”的奇妙缘分……

  19年前胡同里“英雄救美” 他和同事用纸笔对抗铁锤

  一段19年前的往事,终于破墙而出。最近一个多月,每每进出省报大楼,桑克总忍不住多看两眼对面的“伊维尔”。光阴匆匆而过,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这座教堂背后曾有一次“纸笔和铁锤”的较量。

  1998年早春,桑克绕了他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次“弯路”。当时他是生活报的一名年轻记者,单位分了套警校胡同的房子,新房离宿舍不远,他跟妻子杨铭每天步行往新家搬东西。两人走腻了霁虹街,某天决定换一条以前没走过的路。

  那天下午,桑克拎着一捆书闷头往前走,在工厂胡同拐弯后他忽然一抬头,竟愣在了原地,一座废弃的教堂出现在眼前。

  “这是伊维尔!”望着这个被楼房和棚户区围困的庞然大物,夫妻俩很激动,书也被扔到了一边。此前,杨铭在一本俄文回忆录里,看到过伊维尔教堂。他们对这座教堂很感兴趣,曾在道里区多番寻访和打探,一直未能觅得芳踪。

  然而偶遇的惊喜,很快就随着眼前的烟尘和瓦砾,碎裂一地。冥冥中,这段邂逅更像是“伊维尔”命悬一线时的呼救。桑克看见一群工人正奋力挥着铁锤,神职人员的宿舍和锅炉房已经被拆掉了一半。望着满地散落的砖头,这铁锤仿佛砸在他身上似的, “当时站在那儿,我觉得脑袋里嗡嗡作响,真的,太心疼了!”

  桑克上前询问一个正在抽烟的工人,这才知道,拆完这些建筑,还要拆教堂。他和妻子急了,马上跑回家取来相机,并跟报社请示,希望能通过报道留住“伊维尔”。两个月,三万字,桑克和同事们陆续刊发了三四十篇报道,呼吁保护“伊维尔”。几经周折,在这场较量中,纸笔最终战胜了铁锤,伊维尔教堂从待拆的“危房”,变成了哈尔滨市II类保护建筑。

  此后的几年,为了能多看看伊维尔教堂,桑克每天绕道回家。尤其是下雨后,他经常到教堂附近转转,欣赏育婴院壁面上那幅彩色的马赛克镶嵌画。 “每次被雨水洗刷后,这幅画就像新的一样。”桑克感叹道。

  近20年来,他曾带上百位外地朋友,一起领略过伊维尔教堂的优美与沧桑,很多诗人和作家为其“点赞”,称赞他做的这件事“非常有意义”。

  “这也是我记者生涯中,最值得纪念的一笔。”桑克笑道,眼神里闪过一丝骄傲。

  黑铁门紧闭多年 却锁不住记忆里的“咔哒咔哒”

  30多年前,晓丁住在电车街,每天从幼儿园放学后,他都要穿过工厂胡同来等母亲一起回家。他的母亲是哈尔滨市服装三厂的统计员,曾在伊维尔教堂旁边的小楼里办公。

  “这个车间真好看,跟别的地方不太一样!”当时,年幼的晓丁经常抬头仰望着“伊维尔”,他不知道这里曾是教堂,只知道这是服装三厂的车间,里面堆满了呢子料。

  教堂入口右侧有个大理石斜坡,晓丁回忆说,他当年把这里当成“小滑梯”,每天在上面蹭来蹭去。有时也会一个人爬到室外的水泥梯子上,向远处眺望。不过,他最喜欢的,其实是教堂旁边的棚子,他常常在2米多高的牛皮纸堆里爬上爬下。在那个玩具相对匮乏的年代,对他而言,那像是一个用牛皮纸搭起来的“淘气堡”。

  晓丁清楚地记得,在“伊维尔”玩耍的那六七年,空气里始终混杂着布料的味道,耳边永远是缝纫机“咔哒咔哒”的声响,仿佛从未停歇。而教堂西侧的育婴院,也让他印象深刻,那是他童年的阴影之一, “那时我太小了,不懂事儿,每次看到那个倒心形的屋顶,心里都紧张兮兮的。”不过,那幅精美的马赛克镶嵌画倒是让他很喜欢,虽然看不懂画的什么,但觉得五颜六色的很好看。

  如今, “伊维尔”主入口的那扇黑色铁门已经上锁多年,算一算,晓丁也已经十多年没进去过了。不过有意思的是,他远远地望着教堂,只要闭上眼睛,那缝纫机的“咔哒咔哒”声,依然会穿过漫长的时光隧道,清晰地从记忆深处传来……

  亲手摸过“伊维尔” ”

  关于伊维尔教堂,李良最初的记忆要比前两位更早一些。

  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上世纪70年代初,教堂周边环绕着上百棵榆树。 “那些树大概有二三十厘米粗,排列得非常整齐,看样子是经过精心规划和设计的。”他回忆道,教堂四周还有很多附属建筑,比如连排的石头房子、神职人员宿舍、地库等,甚至还有残破的墓碑,当时他年纪小,一直不敢走得太近。

  40多年间,李良曾进入过教堂两三次。由于这里被当过厂房,墙壁上刷着厚重的白色涂料,虽然没有了教堂的样子,但依稀能看到拱顶上的壁画痕迹。作为一名民间俄侨文化研究爱好者,李良开了间哈尔滨俄侨书信博物馆,他曾在俄侨朋友那儿见过很多伊维尔教堂的老照片,其中包括当年教堂内部的原始构造和陈设,有幸从影像中窥见“伊维尔”当年的风采。

  李良告诉记者,他还曾在俄侨后人尤拉那里,见到过一枚珍贵的伊维尔教堂的铜制堂章。尤拉很信任他,今年年初,曾把这枚堂章借给他拿到伊维尔教堂门前拍照。

  “其实这么多年来,很多原居哈尔滨的俄裔朋友,也一直关注着这座教堂。”李良感慨道,每次回哈尔滨,这群“洋老乡”都要去教堂附近转转,以前还曾想为修复教堂组织募捐。今年6月回哈时,他们看见伊维尔教堂周边正在改造,十分激动,一直跟李良探听着教堂以后的用途。

  不久的将来,在哈站北广场,伊维尔教堂将成为一座新“地标”,会有数不清的过客为其驻足,并在它的“注视”下相聚、离散,演绎出更多新的故事。一晃百年,往事如烟,幸好“伊维尔”不只是过客……

责任编辑: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