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林绿化让大地郁郁葱葱。
为推进大造林活动顺利进行,全县制定出台《泰来县八年治沙规划》和《泰来县“十二五”科尔沁沙地治理五年规划》,对生态建设尤其是造林绿化工作进行了详细规划和任务分解。集县、乡、村、个人、企业、项目合力筹措资金,解决造林资金难的问题。县政府采取“以奖代补、先造后补”的方式,对造林达到标准的,每亩给予100元的资金补助;对考核前3名的乡镇,分别奖励50万元、30万元、20万元。在废弃地、荒地、闲田隙地等方面深度挖潜,解决造林地块难找的问题。在造林过程中,技术人员包村、包片、包点跟进指导,严把规划设计、苗木质量、施工验收的“三关”。为避免“年年植树不见林”、“这边造、那边毁”的现象,全县聘用935名生态护林员,深入一线村屯尽心尽责地保护好森林。
一系列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各乡镇“比学赶超”的竞争意识,调动了广大群众的造林积极性。全县10个乡镇党政一把手成为造林绿化第一责任人,83个行政村党支部书记成为了当地的植树带头人。3年来,全县累计投入造林资金700万元,3万亩造林任务顺利完成。
经过上下齐心努力,全县林地面积现已达到76.8万亩。江桥镇森林覆盖率已达到33.2%,泰来——塔子城沿线多年的“光腚路”现在绿树成行,大兴镇在近乎沙漠的地带把树栽活,更是创造出了惊人的奇迹。曾经的“泰来县大沙包,风一刮地就撂,春种三遍地,难得半成苗”的谚语,已逐渐成为尘封的记忆。

金秋水稻喜获丰收。
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泰来县生态经济正在逐渐发展壮大。泰湖湿地公园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吸引了省内外越来越多的游客;三峡、华润、广源等一批新能源企业落户泰来,投资建设风电、光电项目,为打造绿色能源生态县注入了源源动力;汤池镇百大街村在400余亩林地下种植的黑木耳,年产量可达4.5万斤。他们还在林地内放养2000余只鹅,效益十分可观。江桥镇将200亩樟子松嫁接红松,按每亩保存红松40株、每株结松塔20个,每个松塔5元初步估算,仅红松塔亩均收益400元;东方红林场建立占地面积580亩的林果产业经济示范区,分为林果生态观光采摘园、沙棘采摘园、樟子松嫁接红松苗木栽植实验区、长柄扁桃引种实验区、大果榛子栽植示范园、绿化造林苗木繁育区,在全县范围内发挥生态经济林示范作用。林子长起来了,生态环境好了,百姓的腰包也慢慢鼓起来了。

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
经过全县人民的不懈努力,困扰几代人的黄沙土如今已被一道道绿色屏障所遏制,良好的林业生态优势逐渐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优势。在勤劳的泰来人民努力下,绿水青山正在成为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塞北江南、花园之城”的泰来,将变得更加富饶美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