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17日讯(记者 王明菲 许诺 安泽 刘楠)17日上午,由佳木斯市委宣传部、佳木斯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等主办的“佳木斯十年优秀文化艺术成果展”在佳木斯市图书馆举行,展览浓缩了佳木斯十年来文化发展的辉煌战果,荟萃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品,展现了奋力走出全面振兴发展新路的文化力量。

图书馆人头攒动。东北网记者 安泽 摄
本次成果展以“厚植三江底蕴放歌全面振兴”为主题,包含文脉华章、名家风采、影视经典、多彩旋律、梨园春色、时代礼赞、群星璀璨、普惠城乡、艺苑流金、光影律动、翰墨飘香等11大板块。
影视经典板块是成果展的最大亮点。依托佳木斯的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推出一大批立足本土化,弘扬主旋律的精品力作。40集抗联题材电视剧《松花江上》在央视一套热播,并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大奖。大型文献纪录片《决战黎明》真实生动的记录和展现当年佳木斯作为东北重镇,从1945年8月15日,光复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这四年的时间里的光辉历程,充分挖掘佳木斯独有的红色文化基因。
佳木斯城市文化系列电视专题片,由佳木斯市委宣传部佳木斯市文联联合出品,旨在弘扬城市文化,歌颂英雄人物,宣传城市优势。整个系列片由英雄片,民主篇,社会篇,经济篇,企业篇文化篇,农业篇等部分构成。

嘉宾观看图书馆内作品。东北网记者 安泽 摄
大型原创民族舞剧乌苏里船歌是由佳木斯市演艺有限公司出品的我国首部赫哲族舞台剧目,曾作为黑龙江省唯一代表,参加2016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并获大奖,故事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伊玛堪”说唱艺术为依托,以一对赫哲族男女情感发展为主线,讲述赫哲族的由来,曾经的坎坷命运和励志图强的传奇故事艺术,展现了赫哲族历史文化和精神世界。2017年,在佳木斯参加第13届深圳文博会期间,《乌苏里船歌》连续两晚登陆深圳大剧院,这不仅是实现文化走出去的开创之举,更成为促进黑龙江、广东两省,共建合作互通互联的文化桥梁。
大型多场景话剧《燃烧的旋律》改写了我国数十年无工业题材话剧的历史,献礼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抗联题材通俗歌曲《红雪花》、校园情景剧《网络ABC》等都在全国引发强烈反响。舞剧《拉哈苏苏》、音舞诗剧《丽莉之歌》、情景剧《紧急撤离》等一批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精品剧目,演绎民族史诗,歌颂英模人物,极大丰富了舞台艺术,表演形式扩大了佳木斯题材戏剧的对外影响。

俄罗斯嘉宾对图书馆内作品拍照留念。东北网记者 安泽 摄
欣赏每一个版块,审视每一张图片,留下的不只是回味。在佳木斯市文化艺术领域常年活跃着一大批领军人物,他们或是德艺双馨,或是业界翘楚,均为繁荣佳木斯文化事业付出了辛勤劳动,作出了特殊贡献,何昌贵的书法、张铁成的文学创作、庄艳平的摄影、杨子勋的国画、朱红赤的戏剧、全勇先的电视剧创作、富宏博的红色文化研究、宋金和的抗联文化研究、刘升的民俗工艺传承等等,这些优秀文化工作者以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执着的艺术追求为三江文化增添了亮丽的底色,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三江文化名家”。
文化产业也涌现出的生动局面,坚持以园区建设为中心,项目建设为引领会展业为驱动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不断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政策制度,提高了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水平。目前,佳木斯已建立省级示范园区两个,市级园区21个。拥有鱼皮服饰工艺品,桦树皮画、特色大米画、山核桃系列工艺品等13类别1000种特色文化产品,远销十几个国家等地区,到2016年末,佳木斯市工艺美术产值已经实现万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
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佳木斯市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农家书屋建设等文化惠民工程有序推进,365个中心村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建设任务全面完成,38个贫困地区,文化示范村建设资金落实到位,县级数字影院实现全覆盖。佳木斯市群众文化艺术馆,经改扩建面积达到4500平方米,每年举办各类辅导公益讲座演出等近3000场次,受众7万余人次,博物馆“五走进”活动特色鲜明。佳木斯市“三馆一免费开放,设施空间场地,免费提供基本服务,让佳木斯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十年是一个阶段的结束,更是一个崭新的开始。佳木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特色的文化资源,蕴藏巨大的文化发展潜力,这次推出的十年优秀文化艺术成果展,选取的只是优秀文化艺术成果中的一部分,尽管种类不同形式各异,但均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记录了十年,诠释了佳木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轨迹,代表着一个时期文化发展取得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