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8月20日讯 16日凌晨4时许,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医院分娩科,助产长肖艳把怀里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交给了助产护士。这是当晚的第23个孩子,虽然有的一度胎心不稳,但因为处理及时母子平安。
肖艳今年49岁,自参加工作以来就一直在助产士这个岗位上。经历过用听筒在孕妇肚皮上听胎心、用产钳接生孩子的时代,如今这些助产工具都已经快“退休”了,生产变得越来越安全。
肖艳撕下了台历上的这一页, 8月16日是她工作31年的纪念日。31年来,她在这个岗位上和同事们一起迎接过数万个新生命。

1987年
用听筒听胎心用产钳助产
产妇普遍偏瘦 七斤娃算大的
“这是产钳,以前每次都要用,现在它好像快退休了,虽然没说正式取消,但是已经有三个月没用过它了。”肖艳拿出一个像钢剪子一样的工具说:“看起来挺吓人,不过那个年代它真的很管用。”
1987年,肖艳19岁,已经在红十字中心医院工作一年时间。说起那个年代,记忆里最深的就是忙。因为当时的育龄产妇都是六十年代的人,每家都有好几个姐妹,所以每天、每时都有孕妇生产。“我记得当时大家每月只挣30多块钱,因为营养不够好,所以产妇到临产的时候不太胖,孩子也不大,一般六斤左右,偶尔遇上一个七斤的就算是胖娃了。”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产妇的年纪通常二十岁出头,三十多岁的产妇并不多见。年轻,加上她们在生产的前几天还在劳动,所以身体素质都很好,而且她们普遍偏瘦,把听筒按在肚皮上很容易听到胎心,产妇们生孩子也相对容易。“如果有生产困难的,就用这个钳子轻轻夹住孩子的头,随着产妇的用力频率帮助她把孩子生下来。还有胎吸,也可以吸住孩子,起到帮助产妇生产的作用。”
尽管那个时代的产妇年轻、不胖、身体素质好,不过也有遗憾。“那时做过产检的产妇较少,有的人直接到医院来生产,因此产后妊高症时有发生。”肖艳回忆道。
1997年
“多普勒”代替听筒
“超重儿”导致剖腹产增多
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产妇的体重也随之增长。“那时候的产妇开始胖了起来,八斤多的超重儿也开始出现了。”肖艳说。
因为产妇体重增加,腹部的脂肪层加厚,用听筒听胎心更加困难了,有时候听好多次都听不清楚,一分钟后无法确定是不是在110-160次这个区间,也无法断定是不是在5-25次这个正常振幅,好在“多普勒”及时出现了。这种仪器,只要按下按钮就能听到胎心。肖艳说:“虽然也只能听到一个点位的胎心,但不用按在产妇的肚皮上听了,也更加准确。不过仍然有局限性,那就是只能听到一个时间点的胎心,不能系统地把握胎心规律。”
因为胎儿大了,孕妇胖了,一些产妇开始选择剖腹产。“当时的产妇病房还没有单间,一个病房里有四个或六个产妇。虽然当时的剖腹产率开始有所提升,但是比率仍然在10%以下,经常是整个病房里的产妇都是自然产。”
“尽管当时人们的意识明显提高了,大家知道男孩女孩都是宝儿,但是多数家长仍然是生了男孩会更高兴一点儿。”肖艳说。
2007年生命体征仪让生产更安全80后初为人母剖腹产率接近一半
到了2007年, 80后已经成为产妇的主力军,肖艳也从一个19岁的姑娘,变成了一个中年人。“经常会有产妇的母亲或是婆婆,拉着我问我记不记得她,二十多年前她生孩子的时候就是我助产的,请我再次关照她的女儿或是儿媳。可是我都记不住了,我们的工作强度很大,每天都要和同事一起接生十几个孩子,二十年算下来,经我手接生过的孩子得有两三万吧,回想起来还挺自豪的。”肖艳笑道。
80后的生活水平普遍高于60后和70后,由于学习压力大、体力工作强度减小,所以这批年轻人往往缺乏运动。而且产妇的体重再度增加了,她们是独生子女,快生产的时候,四位老人都会尽最大可能帮其补养身体, 200多斤的超重产妇并不鲜见,十斤的新生儿也开始出现。因为身体超重、运动量不够,使得生产难度增加,再加上当时国家没放开“二胎”政策,所以越来越多的产妇要求剖腹产。据当时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 2007年10月至2008年5月我国剖腹产的产妇比例高达46%,这只是一个平均值,实际数字还要更高一些。
“后来,又有了生命体征仪,可以不间断地监测胎儿的情况,一旦发现胎心不正常,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这样一来,产妇生产时就更加安全了。”肖艳说。
2017年
产钳和胎吸快“退休”了
选择自然产的更多了
“昨天,我们医院分娩科一共接生了23个孩子,其中有3个是剖腹产,其余20个都是自然产。前些年因为剖腹产的产妇增加,我们的工作轻松了一些,这几年又忙了起来,而且比以前更忙了。”肖艳说。
说到比以前累,是因为“二胎”政策,让初产妇不愿选择出血多、感染机率大、再产风险大的剖腹产,而是选择自然产,这就使助产士的工作强度大幅增加了。而且现在的医疗服务水平提高了,增加了“导乐分娩”,产前助产士会和产妇沟通聊天,减轻她们的压力;还有“家庭式分娩”,让产妇的亲属陪在她们身边,从精神上减少产妇的痛苦;还有“自助体位”,产妇用什么样的体位生产都可以,这是以前少有的。因为这些医疗项目的增加,让助产士的工作更忙碌,也更辛苦了,但是产妇更安全了,痛苦也相对减轻了。
这几天,在收拾工具的时候,肖艳又看到了产钳,这才想起,上次用它的时候还是在“五一”前后。以前每天用十几次的工具,现在两三个月都用不上一次。胎吸虽然是更新了一回又一回,可是现在的年轻人不认可这些旧东西,基本也派不上什么用场了。虽然它们还存在着,但实际上已经接近“退休”了。
“现在的产妇90后居多,知识水平明显提高,通过网络和书籍,她们对于生产的知识相对了解,沟通起来轻松多了。”肖艳说:“更让人高兴的是,现在的人对生男生女看得不是很重,只要母子健康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