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兴安岭松岭区壮志西山,人们发现了远古人刻在岩壁上的遗迹,一个个图案勾起了我们对久远历史的追觅,透过镜头下斑驳的岩壁,我们仿佛看到在远古的年代里,原始人站在岩石上眺望远方时目光里的期许。

这里的每一幅岩画,都像是来自远古时期的一封书信,寥寥几笔,却把远古时期的光景栩栩如生的勾勒了出来。

松岭岩画最早的距今一万三千年,较新的岩画在春秋战国时期,几千年的时间跨度告诉我们,这里的人并非是短暂的过客,而是长期的繁衍生息。

劲松南线石壁岩画、劲松西山岩画,古源石林三处彩绘岩画群,以及飞龙山地质公园内的300幅岩画不断被发掘出来,越来越多的“远古语言”重见天日,印证了远古文明生命在松岭的孕育。

松岭的远古人经历了刀耕火种,又将面对战马嘶鸣,择水而居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先民们,从嫩江源出发,顺江南下逐鹿中原,把千古文明与神话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其中有一支少数民族,具有智慧的头脑,超凡的军事才能,是五胡中最卓绝的一支,叫做鲜卑,他们在茫茫兴安岭繁衍生息,一度在伊勒呼里山谷保境息民。

英勇无畏的鲜卑将士群雄逐鹿,曾先后建立前燕、后燕、南燕,并建立起统一了中国北方地区的北魏政权。

在鲜卑祖居地嫩江源头的多布库尔河畔,松岭区建造了大鲜卑祖源风情文化产业园,园内建有鲜卑祭天坛遗址、祭典台、大典台,鲜卑聚居地及历史展示区,是现代人探秘大鲜卑文化的“集散地”。

在园区内随处走走,就可以看到鲜卑族人后期搭建的房屋,各屋之间道路相连。

台阶两侧临摹了松岭标志性岩画“S型龙”,引领人迈向万年前的岩画神韵。

站在园区东侧起伏丘陵上,可观赏南部广袤的湿地,曲折弯延的小溪静静在林间流淌。

丛林间的湿地将四维空间概念融合风光之中,随处可见彩旗飘扬,萨满的鼓声、铃声,一次次呼唤古老的故事。

53年前,在多布库尔河之滨的松岭区,拉开了大兴安岭开发建设的历史帷幕。

1964年2月,国家做出“组织林业会战,加速开发大兴安岭”的决定,一个由铁道兵将士、林业职工和地方干部组成的10万会战大军,迅速汇集在这片林区,全面开发建设大兴安岭。

第一批开发建设者住的是帐篷,喝的是冰融化的水,吃的是高粱米饭和海带汤,就是在这片被称为“高寒禁区”的地方,他们把不畏严寒的精神深深地留在了茫茫林海。

2014年4月1日,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全面叫停,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伐木工人扎根林海默默奉献的汗水、足迹和荣誉,随着“顺山倒”的号子声与堆满木材的贮木场、林间穿梭的森林小火车,共同走进历史记忆。

从1964年开发,到2014年4月1日全面停伐,松岭区累计人工造林3.01万公顷,提供商品木材1422.68万立方米,兴安长子,功勋彪炳。

浩瀚苍穹、斗转星移,前赴后继的松岭人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老林区焕发新机,一个个新兴产业拔地而起。

项目产业转型
松岭区以“把资源管起来让百姓富起来”为目标,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推动松岭区林格贝尔蓝莓花青素系列产品,桦树皮工艺品等大项目产业实施拉动战略,推动松岭区加速跑,在转型方面实现了新突破、新跨越。

林格贝入驻松岭,成为松岭区新的经济增长点,2017年上半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实现3013万元,目前,林格贝成为大兴安岭地区第一家进入资本市场的企业,也是我国最北部地区首家新三板挂牌上市企业。

文化旅游开发
松岭结合当地产业转型,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基础上,适时适当将可利用的文物资源打造成当地旅游精品,做好文化旅游开发和打造中国北方岩画标志,加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打造岩画衍生产品项目,通过文物保护、宣传、利用,提升大兴安岭岩画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使文化遗产惠及当地民众。

近年来,大兴安岭松岭区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岩画、旧石器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集中打造地域文化品牌,今年6月,鲜卑祖源、大兴安岭岩画等25个文化项目,列入“点赞兴安·八个十佳”推荐评选活动文化品牌评选项目。

生态环境保护
松岭区境内的南瓮河湿地,是国内的唯一一个寒温带岛状林湿地,也是我国寒温带地区最重要的沼泽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区,是寒温带明亮针叶林生态系统国家保护样本和物种基因库。

1999年12月,南瓮河湿地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年来,南瓮河湿地先后获得“中国50家最美湿地”、“黑龙江十大最美湿地”等美誉。

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独有的特质,作为兴安长子的大兴安岭松岭区,因悠久的历史文脉而厚重、因伊勒呼里山而宽厚、因多布库尔河而广博、因远古岩画而神秘、因南瓮河湿地而秀美。

松岭四季分明,山川、草原、森林、湿地、河流集美之大成,松岭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松岭从历史的深处,走向转型发展之路。

松岭的明天,帷幕初启,方兴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