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哈尔滨8月25日电 黑龙江浇灌着流域内肥沃的土地,滋养着沿岸的万物生灵。当年靠打渔为生的沿江村镇百姓,如今唱起新“船歌”,依托着禁伐后逐年恢复的绿水青山生态资源,极北的区位优势,少数民族的独特民俗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发展特色旅游,逐渐释放经济活力。

俯瞰黑龙江畔的洛古河村全貌(8月1日摄)。
在黑龙江省漠河县西北部的洛古河村附近,南源额尔古纳河与北源石勒喀河在洛古河村附近交汇,形成黑龙江干流,洛古河村便有了“龙江第一村”称号,“龙江源”成了这个小村子的卖点,现在这个70户人家的小村,已经有7户搞起了农家乐。

俯瞰黑龙江畔北极村的神州北极广场(8月1日摄)。
从洛古河村顺江而下将近60公里,就到了漠河县北极村——中国最北的5A级景区,大部分北极村的村民已经成了景区的职工。北极村旅游业发展多年,不少村民的生活由贫变富。

李希江负责的北极村神州客轮有限公司的一艘游艇载着游客游江(8月1日摄)。

负责北极村神州客轮有限公司的李希江(8月1日摄)。
40岁的北极村村民李希江,现在是北极村神州客轮有限公司总经理和北极村马爬犁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领着村里一帮人搞旅游,夏天跑游船,冬天拉爬犁。

俯瞰坐落在黑龙江畔的李花站村全貌(8月3日摄)。
李花站村是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的俄罗斯族民族村,有49户人家,95%以上是俄罗斯族。目前该村正在发展俄罗斯民族旅游。

鄂伦春族青年在第26届古伦木沓节上进行传统项目拉杠展示(8月11日摄)。
古伦木沓节是鄂伦春族祭祀火神的节日,也是鄂伦春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政府以古伦木沓等传统节庆为载体,不断加强保护濒临消失的鄂伦春文化。

这是李花站村的一角(8月3日摄)。
李花站村是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的俄罗斯族民族村,有49户人家,95%以上是俄罗斯族。目前该村正在发展俄罗斯民族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