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铁路人,越到年节工作越忙。芦雪坤愧疚地说:“这17年来,我很少在家过节,印象中,只在家过了两个春节,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车上度过的。吃年夜饭的时候,我俩一般会通个电话,问一句‘过年好’,其实心里都挺不是滋味的。”
每隔几个月,妻子会从呼伦贝尔回到绥化,在家待上几天。芦雪坤的这趟列车路过绥化,每次只要妻子在家,就会带着保温饭盒到站台上给他送点儿热乎饭。夫妻俩约在天桥底下见面,列车停站的时间只有三分钟,这短短的“三分钟约会”往往来不及说上几句话,汽笛就响了。“我媳妇从来不当着我面哭,我俩都这个岁数了,彼此看一眼,有些事心照不宣。”可是芦雪坤每次望着那个肩膀颤抖的背影,心里都格外难受,他想上前多安慰几句,火车却渐行渐远……
这么多年,还有件事儿让芦雪坤耿耿于怀。他家的户口本里只有他和儿子的名字,妻子的户籍一直在呼伦贝尔。尽管就目前来看,夫妻俩还将继续这种异地生活,但他希望今年能把妻子的户口迁回来。“
人虽然不能常见面,但一家人得在一个户口本上,至少这样心里会觉得更贴近。”芦雪坤笃定地说。
部队军官
一年近2/3时间在部队
利比里亚维和一去八个月
2009年,罗佳和军官张茂林相亲时,第一句话问的是:“要是以后咱俩结婚了,你能天天回家吗?”张茂林斩钉截铁地回答:“能!”但他立马又补充了一句:“除特殊情况以外。”
一年后两人结婚了。罗佳苦笑着回忆道:“这小子骗人,其实‘特殊情况’才是常态。”
张茂林在省边防总队大耿家训练基地工作,罗佳在一家企业当会计,夫妻俩把家安在了道外区。虽然在同一个城市,但由于工作很忙,张茂林一年有将近2/3的时间都在部队。

结婚七年来,他俩最长时间分开过8个月。2013年10月,张茂林随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去利比里亚维和。抵达任务区后,他拿着手机在营区里到处找信号,每次信号好的时候都特兴奋,“我们营区里,有棵大芒果树,那边信号最好,每次执完勤,我都在那下面跟我媳妇视频。”因为怕罗佳担心,张茂林每次都报喜不报忧。大年初四,他脚部意外受伤,缠着绷带,只能靠拄拐行走。但他没敢告诉妻子。那段时间罗佳也挺纳闷,每次要视频,张茂林都说不方便。直到十多天后,她才在丈夫战友的朋友圈里得知真相,又急又气。
维和期间,有一回整个防暴队失联了48小时,国内的家属们全都急疯了。罗佳不敢看新闻,生怕看到什么不好的消息,她不吃不喝哭成了泪人,后来才知道,原来是任务区的卫星突然出了问题。
独自在哈尔滨,罗佳也挺不容易。下班后她不愿意回到空荡荡的家,经常留在单位加班,而且她胆子比较小,晚上睡觉前会反复查看门窗,即使是闷热的夏天,也不敢开窗睡,卧室门也锁得严严实实的。有一回,客厅的吊灯坏了,罗佳爬上去换灯泡,结果不小心摔了下来,她委屈地坐地上哭了二十多分钟……由于丈夫不在家,罗佳从柔弱的小媳妇渐渐变成了威武的“女汉子”,修水管、通下水、修马桶,样样都会。
省边防总队派人来家里慰问,说可以捎些东西到利比里亚。罗佳亲手做了一个中国结,还写了一封满满五页纸的长信,聊起信的内容,张茂林不好意思地笑了,“反正挺肉麻的。”罗佳在信封上写了一行字:“红色信封插上彩色的翅膀,带去我的思念飞到你身边。”
罗佳特别喜欢张茂林穿军装时的样子,每次丈夫回家都想上前合影,可倔犟的张茂林,总是躲着他,要求双方必须保持一米远。罗佳委屈地说:“这么多年,他穿军装时,我俩连张合影都没有,只是结婚时拍过一张。”张茂林在一旁一脸严肃地说:“那样不好,我得注意军人的形象。”
上个月,张茂林提职了,罗佳本以为他回家的机会能多一些。没想到,这两天,张茂林又在给她打“预防针”,“9月份,我们那儿有新兵集训,我可能又得三个月不能回家了。”罗佳笑笑,什么都没说,趁着这几天丈夫在家,每天多做几道菜。她明白,这世上有一种爱,叫爱着你的爱……(图片均由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