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策
搜 索
黑龙江省贯彻落实《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
2017-09-08 11:41:52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依据《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2年),构建以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三江平原湿地生态功能区“两山一平原”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除以上重要生态功能区外,《全国生态功能区划》(2015年)将松嫩平原生态功能区纳入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

  (四)明确红线划定范围。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和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全省生态保护红线主要从以下生态保护区域通过科学评估划入。

  1.国家级和省级禁止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生态保育区和核心景观区,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保护区,湿地公园的湿地保育区和恢复重建区,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核心区和其他类型禁止开发区的核心保护区域。

  对于上述禁止开发区域内的不同功能分区,应根据生态评估结果最终确定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的具体范围。位于生态空间以外或人文景观类的禁止开发区域,不纳入生态保护红线。

  2.其他各类保护地。除上述禁止开发区域以外,各地可结合实际情况,根据生态功能重要性,将有必要实施严格保护的各类保护地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主要涵盖:市、县级自然保护区,极小种群物种分布的栖息地,国家一级公益林,重要湿地,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野生植物集中分布地,自然岸线等重要生态保护地。

  3.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和生态环境极敏感脆弱区。在国土空间范围内,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方法,开展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估和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估,确定将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域和极敏感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确保涵盖国家级和省级禁止开发区域,以及其他有必要严格保护的各类保护地。

  我省重要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三江平原湿地生态功能区、松嫩平原生态功能区等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维护重要生态功能区。依据评估结果,将其中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域和极敏感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

  将上述三类区域进行空间叠加和综合分析,形成定性判断和定量评估初步结果图。以高精度遥感影像和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为底图,将初步结果图与底图叠合,进行聚合处理。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区化和各类相关规划相衔接,形成全省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和空间格局分布方案。

  (五)落实边界勘界立标。将生态保护红线范围结合以下几类界限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边界:一是自然边界,主要依据地形地貌或生态系统完整性确定边界,如林线、流域分界线,以及生态系统分布界限等;二是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各类保护地边界;三是江河、湖库等向陆域延伸一定距离的边界;四是全国土地调查、地理国情普查等明确的地块边界。科学评估论证、实地核查校验红线边界与相关规划、区划中重要生态区域空间分布的相符性,对不相符的空间范围进行合理调整,合理扣除独立细小斑块和村镇、农田、设施等用地,根据实际生态状况,合理确定红线边界,提高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合理性和可行性。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将生态保护红线边界落地并勘界,在勘界基础上设立统一规范的标识标牌,要求明确生态系统类型、主要生态功能,通过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明确用地性质与土地权属,分别汇总县、市、省红线分布,形成生态保护红线全省“一张图”。

  (六)有序进行红线划定工作。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管理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和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督促地方党委和政府、各有关部门落实责任。省环保厅、省发改委会同省直有关部门制定《黑龙江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要求、程序和完成时限,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强化技术支撑,制定《黑龙江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方案》,明确划定范围、评价方法、技术标准;充分发挥行业专业技术机构、科研院所、高校及相关领域专家的技术支撑作用,做实做牢基础工作,科学评估论证。采取“省市结合、部门合作、反复论证、逐级审核”的方式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省、市(地)要同步进行红线划定工作。省级层面划定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初步范围,提出各市(地)生态保护红线空间格局和分布方案;市(地)组织本行政区红线划定和实地核实、空间确定和边界落地工作;森工、农垦系统配合所在行政区负责所管理区域红线划定,完成确界、核实评估和空间落地,与所在县、市行政区衔接、叠加;省直各有关部门负责审核红线与相关规划、保护区域空间现状的协调性,审核确界落图。在充分审核论证、汇总衔接的基础上,形成全省生态保护红线。根据国家审核意见修改完善,经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核并报国务院批准后,2018年12月底前由省政府发布实施。2020年年底前完成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勘界立标,制定相应配套管控政策。

责任编辑:马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