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新发展理念 汇聚转型发展新动能
鸡西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常荣

党的十八大以来,鸡西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黑龙江的重要讲话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砥砺前行,攻坚克难,以转型发展为主线,全力实施“三大战略”,做大做强“四大主导产业”,倾力建设“一都五基地”,奋力走出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路子,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
聚焦实体经济,夯实转型发展的产业根基。转型发展,产业先行。按照总书记提出的“五个要发展”“三篇大文章”“五头五尾”的要求,围绕“工业强市”目标,提升工业发展水平,夯实转型发展之基。一方面,上项目扩增量,做大做强“两黑一绿一药”四大主导产业。坚持做精石墨产业,先后引进了北汽、韩国LG、中国宝安、香港浩市等国内外500强企业,打造了超硬、密封、石墨烯等多个产业链。目前,全市石墨企业达到43户,其中深加工企业21户。坚持做长煤化工产业,走“煤头电尾”“煤头化尾”之路,积极推进大唐热电8.5万千瓦背压机组、中石化20亿立方米煤制气等煤电化项目,开工建设了占地30平方公里的现代煤化工园区。坚持做优绿色食品产业,走“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之路,引进了中粮、汇源、娃哈哈等大型企业,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高品质乳制品、优质肉产品和特色山产品加工。坚持做大生物医药产业,珍宝岛药业、乌苏里江药业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2016年,四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143.1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5%。另一方面,裂变升级优存量,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围绕现有工业企业,采取技术升级式、数量扩模式、资本注入式、多元合作式等方式,促进现有企业加快发展,使老树发新枝。2013年以来,青岛啤酒、珍宝岛药业等企业共实施裂变项目117个,新增规上企业71户。
坚持多点发力,拓展转型发展的增长空间。把拓展增长空间,培育新的增长点,打造发展新动能,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坚持上新项目拓展增长空间。2013年以来,共实施投资5000万元以上重点产业项目364个,累计完成投资399亿元,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大项目10个,有力助推了产业多元发展、精深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围绕既有国内总需求增长空间,又有鸡西供给优势,深刻把握三次产业中的整体性发展机会,梳理筛选了27个中观层面的新增长点,制定了三年培育计划,谋划了130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总投资588亿元。坚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拓展增长空间。大力推进旅游业与文化、体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成烯世墨宝、五色谷、煤海网等本地电商平台18个,电子商务企业达到261户。2016年,快递业务量增长78.2%,收入增长71.4%。
深化改革创新,激活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以改革创新助推转型发展,破解历史遗留问题。强化“双创”增活力。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3年以来,全市累计建成5个国家级、18个省级创新平台,培育创新型企业147户,实施国家、省级创新项目108个,转化各类科技成果300余项。国家石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黑龙江)、黑龙江省石墨标准委员会、省唯一一家石墨烯院士工作站落户鸡西。持续推动科技人员、大学生、农民、城镇转移就业职工四支队伍创业就业,全市新创办规模以上科技型企业54户,创业农民达4.5万人,拉动就业9.6万人。
深化改革增动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级行政审批由409项精简为136项,市级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126项全部清理。坚持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在全省率先建成开通网上政务中心。先后完成了“营改增”试点、县级公立医院、医疗机构分级诊疗等改革任务,承担了矿区增量配电业务改革、产城融合示范区、尝试教育示范实验区等国家级改革试点任务。
着力改善民生,共享转型发展的实践成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针对群众最关切的问题发力。每年全市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占总支出的65%以上,五年累计民生支出达427亿元。全力办好群众最关切的民生实事。先后实施了总投资110亿元的采沉区棚户区、总投资25.6亿元的城市供水等一系列民生工程,6.7万户、20余万采沉区居民将全部出棚进楼,76.8万户市民用上了优质放心水,4.7万户矿区群众享受到与市区居民同等的供水、供热待遇,1.5万户农村居民用上了分布式能源和一体化卫浴。全力化解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民生问题。131个居民房屋产权证办理项目,已解决79个。18个棚改未回迁安置项目全部启动回迁,11304户居民将于2018年年底前住进新楼房。全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201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22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增幅全省第一。妥善安置龙煤分流职工,8897名分流职工中,有2500人实现公益性岗位就业,3600余人实现灵活就业。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比2011年提高112%和186%。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造了14个食用菌、蔬菜特色产业基地,帮助农民自主脱贫。民生保障的温度持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享受了更多更大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