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0月20日讯 “多亏了区里的好政策,我们既创办小菜园,还能带动村民就业。”日前,友好区青山村党支部书记陈廷利感慨地说。陈廷利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带领青山村的农民搞蔬菜种植、水产养殖、民宿旅游等,形成了全村人人有事干、家家有收入的局面。这是友好区开展“两学一做”,打造全域旅游,实现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伊春友好区结合本地优势,抓住机遇,以“党建+旅游扶贫”为突破口,实现党建工作和旅游产业发展两促进、双提升,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成了该区工作的重中之重。
将党员聚在产业链上
该区在稳步推进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牢固树立“抓发展必抓党建”理念,将支部建在产业上,让党员聚在产业链上。以扶贫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打造生态旅游和绿色种养,大规模种植蓝莓、蔬菜、瓜果、苗木,养殖森林猪、森林鸡等。党员服务队无偿提供技术服务,为种植、养殖户提供现场指导,形成规模种养。同时,有条件的党组织尝试着以个人集体入股的方式,把联建变成共建,从旅游、产业、人文、新农村等多个领域向游客展示“景美、人和、业旺、貌新”的地方特色。该区积极发挥扩散效应,深化创业带富工程,把党员、致富能人聚在产业链上,鼓励党员积极领办、创办产业示范基地,引领党员、群众围绕生态旅游、旅游工艺品加工、土特产品开发、农家乐等致富产业,形成集“游、看、学,吃、住、娱、购”功能于一线的“美丽党建长廊”。
聚力聚气多点结合
该区融合全区60个基层党组织力量,发挥党组织及党员在景区接待、民事调解、环境卫生治理、导游服务、消防安全等方面的带头作用,为打造全域旅游“聚力”。同时,通过优化服务质量,将党组织阵地建设与旅游发展深度结合,创新景区党员服务平台,为友好区旅游行业“聚气”。今年,该区将利用全区7个社区设立党员服务驿站,在景点售票窗口、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建立党员先锋岗,分设来访接待、信息咨询、党员承诺公示和成果陈列展示“四大服务区”。在党员服务驿站配置党史图书、党史音像资料,聘请义务解说员、志愿者服务队,做好日常接待,将党员服务驿站建成接受游客群众求助、彰显党员优质服务的窗口。
党员带头活跃在景区
为了促进党建工作在旅游服务中的推动作用,友好区党组织凝聚干群关系,优化活动载体,找准景区党建服务旅游的切入点,为友好旅游“聚金”,该区推行了“1235”景区党建机制,即开通景区党员服务热线,设立党员责任岗、党员示范岗“两岗”,完善景区党建联席会议、旅游企业党组织联建、驻景区党组织联动共建“三联”制度,践行游客求助、卫生监督、纠纷调处、秩序维护、安全防范“五承诺”。同时,在各景点常年开设党员服务热线,设立党员服务责任区、示范岗,在各景点挂出醒目的“景区党员责任区示意图”,设立旅游咨询服务岗、景区秩序维护岗、公共卫生管理岗等,让党员有位有为。景区还为“农家乐”等个体经营中的党员经营户设立“共产党员经营户”标志牌,印制“共产党员服务卡”,将党员身份亮出来,带头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各景点成立“景区青年志愿者工作室”,把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与弘扬志愿者精神相结合,建立志愿服务档案,创设志愿服务平台,组织党员、青少年为游客排忧解难,以热情服务迎来游客,以真情服务赢得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