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牡丹江
搜 索
古先民的“日记”:群力岩画
2018-01-19 09:06:32 来源:牡丹江大鹏新闻网  作者:陈达 杜山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东北网1月19日讯 牡丹江市区向北约40余公里,是海林市柴河镇群力村。位于这座小村中牡丹江右岸上,有一幅距今千年以上的岩画——群力岩画。

  岩画绘制在面向西南的一处峭壁上,上方有一块突出的石板为其遮风挡雨。峭壁上的画面高约1.2米、宽约1.8米,在浅褐色的石壁上,画面呈暗红色。远望岩画,仿若巨笔题字,所以当地人也称它为“字砬子”。

  “字砬子”是什么“字”?

  关于群力岩画的记载,最早见于清康熙年间松石斋刻本《域外集》一书,为清初著名文人张缙彦所著。其中《苍头街移镇记》一文载:“由宁古河路而来,途中有山曰笔贴山,即汉语曰字儿山也。石坎方平,约七、八尺,字系汉书,以朱涂之,年远模糊,其字难辨,似‘上顺国不’字,‘归佃’等字,不知为何代何人所刻也。”

  其后二百多年,在两本民国县志上又有关乎“字砬子”的记述。1921年(民国十年)修纂的《依兰县志》古迹条记:“牡丹江上游有名‘字砬子’地方,峭壁之上有石纹,似字非字也。附近山下有一石,似碣,上永和甲申字样,并非镌刻,有似墨书,余文多不能辨。”1924年(民国十三年)编纂的《宁安县志》古迹金石条目,记录如下:“距城(宁安县)二百里,呼尔哈河(牡丹江)东岸,系赴三姓(依兰)水道也。山壁石砬上隐约有朱红字迹,天气晴朗,人多见之,惜不知为何代人遗迹”。

  据了解,在三姓水道上,曾经存有两处“字砬子”。一处是海林市柴河镇群力村的“群力岩画”,另一处是与林口县莲花乡字砬子村隔江相望的对岸“字砬子”山,遗憾的是这一处字砬子于2017年秋季因修建公路被毁。

  群力岩画的传说

  海林市王清民收集整理的《林海雪原民间传说》一书,记载了有关于群力岩画(字砬子)缘由的一段传说:

  相传很多年前,牡丹江边住有靠打渔为生的父子俩,一天老渔翁病了,儿子外出寻医问药。儿子出门后,老渔翁凭借常年出船看天气的经验,认为肯定要下大雨发洪水。老渔翁想:大水来了,我因有病逃不了,可给儿子积攒的一坛银子绝不能丢掉。于是,老渔翁强忍病痛将那一坛银子藏到了安全的地方,为了能指引儿子找到藏银子的地点,又划着船到石砬子下画了六幅小画儿。当他画完还没来得及歇口气,洪水来了,老渔翁被洪水卷走。

  水退后,买药归来的儿子已经找不到自家的房子,更找不见生病的父亲。儿子顺江寻父,发现了石壁上的红色岩画。儿子明白,这是父亲要通过这些画告诉自己银子的下落。但儿子看不懂画中之意,最后只好请教乡亲。一位老者悟出奥妙:这鹿就是路,上面的公鹿角有分叉,每只鹿头都向东,这是说你家东面有三条路,你要走上面那条,找到岔路口……按照乡亲们的指点,儿子果然找到了那坛银子。因为靠大家的集体智慧才找到了那坛银子,从那以后,这个小屯便叫“群力村”。

  古人的“日记”

  传说毕竟是传说,1958年,黑龙江省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到牡丹江边实地考察后,才将“字砬子”定义为“岩画”。

  专家认为:群力岩画由颇具生产生活情趣的六幅小画构成。其中,左上图为一只带角的鹿科动物,作跳跃状。左中图画的是一人牵一只无角的幼鹿。图左下似为一只直立的熊。右面的三幅画主要反映旧时的渔猎生活:上绘一男一女坐于浓阴之下,恰似正在卿卿我我。中绘一只无角鹿,腹部圆鼓,疑似怀胎的母鹿。下绘一叶扁舟,一只雄健的鱼鹰(鸬鹚)引颈昂首伫立船头,时刻准备为主人捕捉猎物;船中有一人双手高高举起一张扣网,伺机扣捕江中的游鱼;船尾蹲坐一人,屈身在划船或扶舵。岩画再现了当年的狩猎、渔猎生活。专家估计,这一带应该有很多岩画,只有这一幅因石板遮盖而保存至今。

  这组岩画构思天真纯朴、线条简洁本真,画面上人和动物形象古朴、厚重、生动、自然,和谐又充满了灵性与神韵。即是古代先民精神生活的反射,又为研究他们的生活、生产提供佐证。也可以说,这是当地先民们留给后人的“日记”。

  何人运笔绘“红”图?

  群力岩画是什么时代、什么人的作品?在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议。尤其对岩画创作年代的问题,众多学者得出的结论相差时间跨度之大,几乎让人瞠目。

  著名岩画家盖山林通过对群力岩画内容的解读和比对黑龙江流域中、俄境内大批岩画实例,认为群力岩画产生的时代应在距今2000—4000年前后。而更多学者认为这幅岩画是十世纪以前靺鞨人的遗迹。靺鞨人生活的时期相当于中国历史的南北朝末期和隋唐时代,距今已是一千一百年到一千四百年。

  近年来,又有学者认为群力岩画是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挹娄人所留下的,极具宗教意味的图案。研究者分析,无论从岩画的涂抹阴影法的技术,还是具有汉朝席地而坐、宽袍大袖、尚左的习俗、帷幔衬托的背景、岩画所处的石龛形状,以及岩画中的鹿纹图案、挹娄人“鹿”的含义、红色颜料涂抹的植物和水波纹图案等等,都充分说明了牡丹江群力岩画是距今2000多年西汉末年挹娄人的神秘图案。而牡丹江流域群力岩画的寓意,是一幅记录祭祖贡献牺牲祭品时隆重场面的图画。群力岩画所处的这块山崖峭壁的整体,应被当时的挹娄人作为灵石崇拜。

  目前,东北地区发现的古代摩崖石刻有三处。一是大兴安岭嘎仙洞鲜卑人遗存;一是吉林市郊阿什哈达村松花江边明代将领刘清镌刻的造船铭文;第三处就是这个群力岩画了。如今,岩画的痕迹早已不是《宁安县志》上所说的朱红色,已被岁月风蚀成类似铁锈的黄褐色,痕迹也渐趋模糊,直到某一天,再无可见。

责任编辑: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