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培育我省冰雪运动后备人才
省政协委员、民进省委主委、哈尔滨市政协副主席张显友
我省作为冰雪大省,具有开展冰雪运动的资源优势、悠久传统和群众基础。大力培育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助力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绩提升,推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早日实现,既是龙江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也是提高我省冬季体育运动水平,保持冰雪运动项目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就培养我省冰雪运动后备人才的发展提出建议,一是打牢学校冰雪体育的基础,着力扩大冰雪运动人口。鼓励各类学校开展特色冰雪项目,加大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在全省中学开展冰雪体育项目列为中考体育考试科目试点工作;大力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深入基层普及冬奥会和冰雪运动知识,广泛开展雪地足球、趣味滑冰、冬季运动会等群众性冰雪体育活动;加快冰雪产业发展,培育冰雪体育赛事品牌,促进冰雪竞赛、健身、场馆、贸易、旅游、展会和科技产业多元协调发展。二是明确培育精英的目标,健全后备人才培养管理机制。因地制宜规划布局,建议各市地围绕我省承担的奥运任务,进行项目分工布局,突出开展优势项目、重点项目和自身特色项目;加强训练网络建设,形成青少年初级训练、中级训练、高级训练三级训练网络体系;建立联动培养机制,建立“体教结合、校企结合、校社结合”的人才培养联动机制,教育部门、冰雪企业和单项协会形成资源交换、跨界合作的冰雪教学联盟,打造全国精英冰雪人才的培养高地。三是把握创新投入的手段,完善后备人才培养保障体系。畅通冰雪后备人才升学渠道,在省内高校设立冰雪项目运动队,出台冰雪项目单独招生政策;深化青少年冰雪后备人才培养投入创新,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支持的培养经费投入机制;全面加强青少年冰雪体育设施建设,落实公办体育运动学校生均教育经费,将基层冰雪项目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明确其在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中所占比例。四是关注执教能力的提升,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依托黑龙江冰雪体育职业学院等省内外高校,定期开展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集中培训、进修和教学交流活动。对输送高水平人才的教练员提高奖励标准,提高教练员队伍待遇。加大对业余后备人才训练的科技投入,积极开展运动训练科学课题攻关活动。
关于促进我省边境地区人口合理增长的建议
省政协委员、农工党省委主委、齐齐哈尔大学校长马立群
边境地区地处对外开放的前沿,在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由于我省边境地区地理位置相对偏远,除个别口岸经济发展较好外,绝大部分边境地区属于自然条件相对恶劣、教育和经济发展滞后、道路交通不通畅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区域,致使边境地区人口总量逐年减少,人口年龄结构失衡,劳动力素质下降,制约了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我省应加大力度支持边境地区加快发展,建议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吸引集聚人力资源。一是恢复和增加我省边境地区高寒补贴。二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高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吸引更多外来人口到我省边境地区发展。三是加强教育文化建设,大力发展边境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合理规划专业,为边境地区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建议充分发挥特色区域文化优势,助推边境地区产业发展。一是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利用边境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生态优势,发展康养产业和边境特色旅游产业。二是结合边境地区特色产业,发展道地药材基地、抗寒育种基地、特色书画基地(岩画、鱼皮画、板画等)等。建议加大地方病医疗救助,减轻其对边境地区人口健康的影响,加强对高血压、冠心病等寒地病可控因素的研究,对患病后需终身服药的地方病实行补助。切实解决边境农民和困难职工看病就医等基本社会保障问题。建议按照新发展理念,实施边境地区资源与人口匹配政策,将居住在国家和省级森林、湿地、地质公园等自然保护区的边民迁出,与布局零散的村庄和人口进行适当合并,减少在公共设施上的投资费用,保证公共设施获得规模经济。边境地区耕地、草地等资源要与户籍及实际居住人口进行关联管理,确保资源开发规模与边境人口数量相匹配。建议建立人口预警机制,加强边境地区人口安全问题的评估研究,定期收集、储存、整理相关信息,分析预测边境地区人口变化状况及趋势,评估边境地区人口安全水平状况,划分边境地区人口安全等级,研究制定边境地区人口安全保全政策、人口安全规划,切实保障边境地区人口的合理布局与合理增长。
关于把哈尔滨打造成对俄合作中心城市的建议
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省委主委、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庞达
《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哈尔滨打造对俄合作中心城市。
为把哈尔滨市打造成对俄合作中心城市,建议一是搭高平台,增强整体服务能力,一方面,建设好哈尔滨新区,另一方面,申建对俄合作自贸区。二是联通通道,增强物流服务能力,具体联通“航空、铁路、公路、水运、光缆”五个通道。三是畅通渠道,增强经贸服务能力。加快建设开放型加工制造产业集聚区,依托哈尔滨新区,大力发展航空装备、机电装备、新材料、宝玉石加工、绿色食品、生物医药、木制品加工等重点产业;建立大宗商品交易集散地和物流中心,引导大型批发市场,适应俄罗斯采购商需求,构建国家级跨国采购平台,扩大双向采购规模和覆盖区域;打造对俄合作企业总部基地,吸引国际机构总部、央企总部、大型民营企业总部等入驻;搭建跨境产业合作园区,抓住俄罗斯远东地区新成立6个经济超前发展区的机遇,建立互为原材料供应通道、互为半成品加工的基地和销售市场;加快建设哈尔滨对俄易货平台,设立对俄易物网络平台,开展易物采购、易物营销、易物投资等。四是融通资金,增强金融服务能力。申请设立中俄金融合作实验区,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跨境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跨境电子商务、自由贸易账户、离岸金融和金融租赁等对俄金融服务;打造中俄本币结算和卢布现钞交易中心,引导商业银行发展信用证、保函、国际贸易融资、远期结售汇等;建立对俄区域股权中心和期货交割库,依托相关交易中心,促进中俄土地、林权、商标、知识产权和固定资产等要素产品交易。五是融通文化,增强交流服务能力。依托哈尔滨新区,推进航空航天、信息通讯、核电装备、复合材料、船舶制造、医用激光、生态环保、矿山装备等领域研发合作,打造对俄科技合作中心;依托哈夏音乐会、哈尔滨音乐学院、哈尔滨大剧院等,办好中俄文化艺术活动,打造对俄文化交流中心;同时,还应打造好对俄教育合作中心、旅游集散中心、会展商务信息中心和国家级对俄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推进对俄中医药服务。通过文化的融通,促进广泛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