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26日讯(记者 许诺) 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文化最直观、最丰富的载体。省政协委员匡伟光认为,城市公共艺术有助于当地文化的“生长”,在营造城市文化氛围、彰显城市文化品格、提升城市美誉度的同时,还起着陶冶和浸润公众艺术审美情操与创新精神的作用。
匡伟光说,以新建的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地铁1号线等正在修建改造中的哈尔滨站等公共空间为例,其职能并不仅仅局限于交通本身,还可以在直观上传达、反映和影响城市的文化形象、人文历史,甚至人民生活质量。这些传递的方式即借助于公共空间的艺术质量,也借助于公共空间的艺术品在其所在范围内传递的艺术能量。
匡伟光列举了部分案例:北京地铁站部分路段采用“北京—记忆”地铁公共艺术作品,就是用艺术传承中国文化的典型;青岛地铁3号线所设的公共艺术作品,融合了青岛“山、海、城、岛、湾”的自然环境特点和近现代的人文背景。
匡伟光建议,应在城市公共空间内充分体现出城市或区域的地域性元素,以及公共艺术作品风格与城市风格协调发展。如具有欧陆风格的俄罗斯油画、雕塑等作品;具有北方文化特色的北大荒版画等画作,以及反映时代特征的“一带一路”题材的艺术作品。
责任编辑:张广义
热点新闻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