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绥化
搜 索
《新龙江 新征程》系列报道绥化篇(一)抓市场走绿色发展提质增效之路
2018-02-11 16:31:44 来源:东北网  作者:陈显春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编者按:

  为落实党的十九大、省十二届二次全会及全省“两会”精神,2018年东北网特推出《新龙江新征程》系列报道。

  即日起,《新龙江新征程》系列报道将推出绥化篇。绥化市以“寒地黑土之都、绿色产业之城、田园养生之地”为发展目标,续写好现代化新龙江建设绥化篇章。从2月5日—8日,东北网记者先后深入绥化市北林区、庆安县、绥棱县、海伦市、望奎县走访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倾听他们描摹新龙江的美好未来及工作实践。

  东北网2月11日讯(记者陈显春 编辑李玥)春天来了,白雪覆盖的大地仍没有醒来。在绥化市北林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张树春看来,东北土地冬季的休眠,恰好为夏季农作物生长积蓄了充足的养分,这是寒地黑土独一无二的自然禀赋。

张树春接受东北网记者采访。东北网记者 陈显春 摄

  2月5日下午,在北林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办公室里,张树春正操着流利的日语与一位日本老人交流农业项目合作事宜。张树春善谈,早在2016年《网络媒体聚焦绥化》走近北林采访,全国网络媒体记者就领略过张树春的风趣与专业。

  “过去农产品卖得不好找政府找市长,现在已经转变为找市场,如何能抓得住市场,就得研究绿色发展和提质增效的问题,在这一点上,绥化北林有寒地黑土优势,有绿色发展的基础。”张树春表示。

  说到找市场,张树春列举了绥化“五谷杂粮下江南”推广营销活动。他说,这就是积极主动找市场,而放在以前,卖得不好就要找政府找市长。

  北林区现有耕地324万亩,其中水田120多万亩。早在1984年,该区就作为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制订绿色食品标准的参与单位。张树春说,那个时期,北林区就在研究绿色发展。如何做透销得好倒逼种得好这篇大文章,就是提升绿色程度,如现在的稻鸭耕作、稻鱼耕作、稻蟹耕作,都是实施三减(减农药、减化肥、减除草剂)措施,从而达到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还有一点就是研究提质增效的问题,提高品种的内在品质,就要种植口感好的品种,比如说北林的高彦湾大米、正大生态米,口感和品质都特别好。这么好的东西卖不出去是什么道理呢,还是没把握好市场。张树春举例说,绥化正大米业总经理任秀波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生产这点大米,只要占领了长三角、珠三角一个大城市的一个小区甚至几个楼区,就被销售一空了,而且还能提高它的附加值。”

张树春向东北网网友拜年。东北网记者 陈显春 摄

  这是水稻,玉米也是这样。2017年北林区玉米种植100多万亩,首次实现了水稻面积大于旱田面积。张树春说,象屿集团在绥化张维镇投资玉米深加工项目,年加工玉米量150万吨。而北林区现只能生产50万吨左右。象屿集团加工需要的是高淀粉玉米,用企业需求来嫁接市场,引导农民种植高淀粉含量玉米。大豆也一样,北林龙王豆浆加工需要高蛋白大豆。玉米本地有收购企业,大豆本地有企业能拉动,北林区在这个循环上,伴随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从而派生出其他产业形式。种得好是通过价格、通过市场需求倒逼,也就是销得好倒逼种得好,而种得好就是坚持绿色发展和提质增效。

责任编辑: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