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12日讯 回忆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过新年的场景,那时候王淑环还在农村生活,她告诉记者,过年是让全家人最期待的日子。“艰苦了一年,就过年这一顿最丰盛了。”
炖小鸡、炖小鱼、干豆腐炖白菜、酸菜炒粉条和凉菜就是当时一家人最期待的年饭。“杀的都是自己家养的鸡,也没多少肉,一人能分个一两块;用黄豆换的干豆腐;酸菜白菜都是自己家的;用家里剩下的菜和碎粉条拌个凉菜;包个酸菜馅的饺子。只要有菜一上桌,孩子们就赶紧围过来,一个个馋得眼睛都发光。”王淑环说道。
除了年饭,“杀年猪”在过去是大家一年到头期盼的一件事,也是过年招待亲朋故友的重头戏。当年谁家里能养一两头小猪,或者一头老母猪的都让村里人羡慕,还要养上一年才能吃肉。“村里人都指着过年谁家杀猪能分一点油水呢。”
现在想吃猪肉,下楼就有,也不用杀猪了。但在当时的农村,用猪肉做的菜招待全村的人是一种风俗,王淑环家也是如此。猪还没等杀,家里人就开始从村东头通知到村西头过来吃肉。“大家一起喝喜庆酒,唠家常,一大锅的猪肉烩酸菜随便吃。当时一头猪也就二百多斤,收拾完了加上大伙吃完也没啥了。”王淑环回忆道,“肉吃没了我也开心。大家都吃到了,心里得劲。”
虽然生活条件很贫苦,但是过年的时候孩子们总能找到乐子。拿着攒的五毛钱买个一百响小挂鞭都舍不得放兜里揣着,一根一根揪着放,从除夕一直放到初五,成了他们最开心的事。在冰天雪地里抽尜、拉爬犁、踢马掌钉等游戏,小脸蛋冻得通红,脑袋上冒着热气,玩得不亦乐乎。
孩子们享受着节日的气氛,而大人们却在家里忙得不可开交。白天挑水、砍柴、搓苞米,晚上熬夜点灯做衣服、纳鞋底、做袄罩。当时村子里没有商店,过年前几天,家里人最想听到的就是货郎的拨浪鼓声。鼓声一响,孩子们肯定率先冲出去,把货郎给团团围住。“红绸子的头绳,缝鞋子上的五眼,衲鞋底的锥子和大马针,都卖几分钱几毛钱,还有孩子最喜欢糖块。家里当时有五六个孩子,过年准备点冻梨和糖球都要藏起来,担心孩子偷吃不够分,馋了就拿出来给他们舔舔再放起来。”王淑环说,“现在过年都是去商场买新衣服、买新鞋,孩子们把饭做好,我就等着吃了。老了能过上这种生活也很幸福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过年有文艺表演。“当时最有气氛最热闹的就是扭大秧歌。记得每次都到我家院里扭,一个个头上戴着纸叠的大花,穿的衣服也特别鲜艳,唢呐声嘹亮,村里人都围在我家看,看着就老开心了。”
现在,王淑环没事的时候喜欢玩玩微信,看看电影,或者听听广播,享受着电力带来的方便。“那时候没有电,点的是自己做的油灯;家里的电器就是一个能放五号电池的手电筒。在当时就是个大宝贝,一般时候都舍不得照亮用。虽然条件苦,但是一家人都在一起还是很幸福。”王淑环回忆道。
王淑环说,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全家人也都搬到了城里,住上了楼房用上了手机,想吃什么下楼就能买到,平时还能跳跳广场舞,安享晚年。每到过年孩子们也都会回家吃饭,在王淑环家,还是那么热闹,只是偶尔她还是会回忆起从前隔壁院的邻居、热闹的大秧歌、橘子瓣糖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