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郑召龙:让双合村马铃薯产品走向全国
2018-04-01 07:27:11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闫捍江 刘大泳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黑龙江日报4月1日讯 加格达奇区白桦乡双合村团支部书记、马铃薯合作社带头人郑召龙,刚从区里参加完活动,顺便到土地局、工业园区、招商局等部门跑马铃薯加工项目回来。不久前,几位来自上海、河南的搞现代有机农业的全国青联委员准备出资1500万元与郑召龙联合以股份制的形式在村里成立公司,建立一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专门种植繁育脱毒马铃薯种薯。

  村头成片的土地都是土豆地。郑召龙说:“去年这里种的都是农业科研部门培育的优质脱毒种薯,大兴安岭生产的脱毒马铃薯种薯具有产量高、品质优、性状好等特点,投入产出比约为1∶5.6,一直受到省内外用户的好评。”郑召龙认定,脱毒马铃薯种薯项目发展前景看好。

  “农业产业园区的项目运作起来后,不但能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还能拉动种植、储藏、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郑召龙说。

  用知识和创新圆梦

  郑召龙今年39岁,朴实的外表透出坚定与豪迈的气度。他说:“农民‘自给自足’的时代已经远去了,只有知识和创新才能圆新时代农民致富的梦想。”

  正是他这份坚韧意志改变了双合村的命运。1997年,18岁的郑召龙高中毕业,回家帮助父母和兄长务农。当时的双合村人均只有几亩地,碰到好的年成,全家一年的收入就两三千块钱,刨去日常开支所剩无几了。

  郑召龙聪明能干,他发现每年都有外地人不远万里来这里调运马铃薯种薯。好奇之下,他做了些调查,发现由于独特的气候优势,加格达奇产出的马铃薯种薯退化慢、脱毒性好,运到外地播种后产量比当地种薯高出30~50%,市场反响特别好。

  郑召龙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商机,他马上联系当地科研所购进了市场销量最好的早大白、尤金885两个品种试种。他刻苦钻研马铃薯种植技术,不懂的问题就求教当地农业专家,由于注重科学管理,他种下的马铃薯薯型好、品质高,当年喜获丰收,被客户抢购一空。很快家里的经济条件有所改善,不但建了砖瓦房,还购置了几件像样的农机具,吸引了村子里不少人前来“拜师学艺”。

  双合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村民们习惯于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只种植大豆、小麦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主要是种植油豆角,经济效益不高。尝到马铃薯种薯种植甜头的郑召龙没有停住脚步,他积极帮助村民引进新品种,带动村民一起致富。他先后十几次到省农科院拜访专家,请农业专家到村里来培训农民20余次,帮全村人掌握科学种植技术。

  勇做带头人合作经营

  “以前是你做你的,他做他的,这样,马铃薯的品种不一,到秋季的时候,大家互相压价,恶性竞争厉害。现在统一后,大家品种都一样,市场整合,价格就提上去了。”郑召龙说。

  基于这一想法,2011年11月双合村合兴马铃薯专业合作社成立,开始了全村马铃薯产业化经营。合作社从最初只有4~5户,发展到现在的70余户,占全村总户数的80%。

  郑召龙说:“合作社采取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的办法经营,利润归农户个人。秋天合作社统一跟客户谈,每个农户家里有多少斤土豆,统计上来,然后一起卖。”

  双合村的变化是脱胎换骨的:合作社引进新品种,购买新设备,全村种植马铃薯面积达8000亩,通过科学种植、科学管理,亩产量由原来的1500斤提高到现在的4500斤,产品销往山东、河南等地,供不应求,农民人均年收入由原来的不到3000元增加到现在的1.2万元,生产效益大幅提高。2015年合作社与当地龙头企业丽雪淀粉厂合作,给丽雪淀粉厂生产高淀粉马铃薯原料,开辟一条马铃薯销售新路,实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双合村从以前的贫困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民人均纯收入在大兴安岭全区名列前茅。

  发展好马铃薯主业,郑召龙他们合作社还积极拓展多种经营模式,他多次南下去河北石家庄考察大豆深加工项目,去河北安国县考察中草药市场,开辟新的致富渠道。

  “新时代的农民思想一定要活,紧跟形势,敢于接受新事物。”郑召龙说。

  实干加巧干使郑召龙成为大兴安岭地区致富带头人、优秀共青团员、全省星火科技带头人、全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2015年7月,他被推荐成为全国第十二届青联委员,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出席了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议,并当选为全国青联副主席。

  打开眼界多方引资引智

  唠起从北京刚回村那阵子,郑召龙说,每天接的电话很多,通过青联这个渠道,他迎接来自上海、北京、广东、无锡的企业老总,他们看好了大兴安岭的山水,都有在村里合作投资的意向。

  有了平台就能发挥更大的能量。郑召龙眼光看得更远,在他看来,一个好项目可以带动全村、全乡,甚至是全区实现增收致富。打品牌,郑召龙还是钟情农产品,尤其是脱毒马铃薯。

  郑召龙说:“国家主推马铃薯主粮化,每年全国种薯需求量接近1亿吨,而加格达奇种薯产量就占全国的1%到2%,每年到这里收购的大客户就有300多,商机太大了。”

  自从参加省党代会回来,他就谋划从“粮头食尾”上做文章,目前,他已经多次与中国农科院、黑龙江省农科院沟通联系,动员几个老总级的全国青联委员投资,建“马铃薯种薯育繁推一体化”示范基地,进行马铃薯精深加工,让“原字号”变成“新字号”。届时依托现有的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村屯种植户一起发展。

  “河南郑州一家农业科技公司每年需要优质马铃薯脱毒种薯1500万斤,老总是全国青联委员,他看好大兴安岭马铃薯了,前些日子带几名技术人员对建‘马铃薯种薯育繁推一体化’示范基地项目进行规划设计,地区行署和区政府领导也很重视这个项目,区政府领导还专门到河南考察,如果项目顺利建成的话,那致富的不仅是双合村了。”郑召龙兴奋地向记者诉说着。

  采访结束时,郑召龙真诚地邀请我们在项目建成时再来这里。他要在发展马铃薯产业的道路上走出特色,让他的马铃薯产品走出双合村、走出大山、走向全国。

责任编辑:彭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