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5月13日讯 “复旦校草回农村养猪”“小伙放弃30万年薪返乡养鸡”……最近,年轻人返乡创业的新闻频频上微博热搜,有网友吐槽:“我刚把煎饼摊支起来,你又想骗我去养猪!”
“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如今,一些年轻人将这句玩笑话变为了现实,他们回农村种田、养猪,以一种看似另类的方式,从田野里掘出人生“第一桶金”。这些年轻人为何不当白领当绿领?他们给传统农业带来了哪些转变?眼下正是农忙时节,生活报记者走近了这群城市化大潮中的“逆行者”。
辞掉月薪7000元工作 开着丰田返乡种田
10日早5点,王洪亮把他的“丰田霸道”停靠在路边,换上靴子下地干活。他要跟工人们一起放水、粑地,为过几天插秧做准备。今年31岁的王洪亮,出生在五常市兴隆乡新立村,跟很多村里的年轻人一样,他2000年进城学美发,后来进入哈市平房区的一家大型工厂,用12年的时间从临时工一路干到了车间主任,月薪7000多元。由于父母叔伯都在五常种水稻,工作之余,王洪亮和妻子在哈尔滨开了家粮店和淘宝店,也因此结识了很多南方人。
“五常大米在南方销路很好,不少客户想来五常参观,可那时候我既没有厂也没有库,只能把人家往田里领。”王洪亮渐渐意识到,要想把生意做大就得成规模,还得有自己的大米品牌。2014年,他一狠心把工作给辞了,投资70多万元在新立村建厂房,还承包了100多垧土地,成立了一家水稻种植合作社。返乡后,王洪亮成了村里屈指可数的年轻人。起初,那些看着他长大的村民们不太理解,没少叹气:“人家都外走,你小子纯是闲的!不在城里好好待着,回来干啥!”王洪亮嘿嘿一笑没有辩解,他跟20多户村民签下了订单,统一种植他精选的稻花香种子,秋天再高于市场价回收稻子,磨成米后销往南方。
第一年利润10万,第二年20万,第五年50万……全国各地的订单接踵而来,客户像滚雪球一样越聚越多。在他的带动下,全村都改种稻花香。
“以前,其他乡镇的人来我们村收水稻,把价格压得很低,村民们辛苦了一年利润却很少,我把收购价格提高,是想让叔叔伯伯们多赚点儿,攒点儿钱养老。”王洪亮憨憨地笑道。
这两年,王洪亮去北京、江苏、湖南等地的农场观摩,学习先进的水稻种植技术,他感慨到:“现在已经不是刀耕火种的年代了,我们这代人得做新型农民。”今年,他拿出5垧地种有机稻花香,产量至少会降低一半,在老辈儿人看来,这相当“败家”。家人跟他直叽歪,但这个年轻人看准了高端市场,他自信满满地说:“现在人们食品安全的意识越来越强,我手头有一批高端客户,我相信,只要品质好秋天肯定不愁卖。”
不当翻译回国养藏香猪 5年赚了300万
一个月前,穆棱小伙付凯彬养猪的视频在网上走红。出生于1989年的付凯彬,大学毕业后去俄罗斯当了两年俄语翻译,当时月薪1万元左右。2011年秋天,他回国后在老家穆棱养林蛙,其间,他意外发现养冷门的藏香猪更赚钱,便很快改了项目。
2012年春天,他向亲友筹集了50多万元,从西藏引进了140头藏香猪。他按照家猪的饲养模式,建了标准化猪舍,没想到,藏香猪根本不吃这套,“我当时不懂技术,结果没多久那些猪就死了,钱也都打了水漂。”付凯彬重新学习养猪技术,贷款引进了70多头藏香猪,这回他摸到了门道儿:藏香猪得在山上放养,不能圈养不能喂饲料,而是让猪自己觅食吃山里的野生植物。只要做好防疫工作,剩下的需要靠猪自身免疫力。
他推倒了猪舍,搭了简易的猪棚,还雇了两个工人每天去山上放猪。眼下,存栏量已达700多头,其中有120多头母猪。虽然近来猪市低迷,但对养藏香猪的付凯彬影响不大,藏香猪的价格一般每斤超过60元。他一直不愁销路,除了穆棱当地,还销往哈尔滨、济南等地,5年来,付凯彬靠养猪赚了300万元。
“我今年打算给我妈建一栋别墅,带她出国转转,还准备拿出10万元资助村里贫困的留守儿童。”付凯彬笑道,当年上学时家贫,邻里没少帮忙,“现在是我回馈村民的时候了”。
大学毕业后承包80亩地 钻进山村种榛子养笨鸡
“我现在是职业农民,持证上岗。”今年1月,33岁的冰城小伙朱鹏飞通过了省农委的培训考试,拿下了现代职业农民资格证。
跟王洪亮和付凯彬不同,朱鹏飞从小跟土地不沾边儿,他在哈市香坊区长大,2008年从哈商大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后,做过策划和某通讯公司客服。2012年,“不愿意听人指挥”的他偶然听说种榛子树挺赚钱,便辞了职,在阿城区平山镇治安村承包了80亩地专门种植榛子。父母挺支持他,但亲戚们觉得他疯了,“农村有啥好,还不如趁早回来找个正经班儿上。”尽管做好了心理准备,但起步仍比朱鹏飞想象中更加艰难。他买了4000棵树苗,遭了虫害,为此没少“交学费”。他到处学习,跟全国种榛子的QQ群友交流,去规模大的种植园学习,还经常跑林科院请教专家。
由于村里大多是老人,朱鹏飞雇不到年轻劳力,绝大多数农活都得亲力亲为。他既是老板又是员工,负责种植和销售。三月积雪未化,他站在雪地里给榛子树剪枝,手脚冻得生疼,四月授粉、上肥,他要进山采集野生榛子花粉,五六月最忙,他早上4点起床,背着20公斤重的营养液得忙一整天,必须赶在下雨前打完20多桶药,累到双腿又酸又木,脚下全是泡,背着药桶的勒痕深深地嵌进皮肤里……
从哈尔滨到治安村仅有80多公里,朱鹏飞有时2个月才回一次家,妻子忍不住吐槽:感觉自己像“军嫂”。2016年,朱鹏飞发现养鸡可以给树地除草,又开始抓鸡苗,进行综合利用,如今他已经养了1000多只鸡,往城里销售笨鸡蛋。除去生产投入,他现在每年能赚十多万。当地村民也很服气,对他的态度从纳闷变为夸奖,“你比农村孩子还能干!”在青山绿水里待久了,朱鹏飞发现他的城乡“切换”已经不太自如,“每次回城就像看热闹一样,感觉特别不真实。”他习惯了每天推开窗,眺望绵延起伏的丘陵,夜里看着漫天繁星,“就像进入科幻电影里一样”。他还搭了葡萄架,在地里挖了一片荷塘,每年夏天看风荷摇曳……
朱鹏飞有个设想,他希望将来成立一个订单式的种植公司,采取“会员制”,“客户想吃什么我就种什么”。他坦言,最初只是想自己创业赚点儿钱,现在他多了一份使命感,想让城里人吃点儿健康安全的绿色食品。
记者注意到,朱鹏飞曾发过这样一条朋友圈:“生活中我们向往诗和远方,那是因为你没有农场”,并在下面附上了这张赏心悦目的风景图……
记者手记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半个世纪过去了,当下的一些年轻人似乎对这句话有了新的理解,比起父母那辈儿,他们多了一份主动性。接受采访时,朱鹏飞曾说过这样一番话:“把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奉献给农业,黑土地也能耕耘出我们这代人的金色青春。”
跟去北上广一样,下乡创业同样需要勇气和坚持,关键还得有点儿“科技含量”。时代变了,一拨人想要逃离的“末路”,没准真的会成为另一拨人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