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东北网彩信手机报,移动发KTDBW到10658333,联通发DBWY到1065566600,电信发DBWY到 10628999。
东北网手机版 3g.dbw.cn 搜索微信号dbwhlj关注东北网
“留得下”民俗,传承乡村文明
黑龙江省沿边境线的18个县市区中,少数民族聚居村156个,少数民族30个。带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习俗,成为不少乡村活跃经济的新引擎。
赶上周末,来自北京市的10多名师生来到黑河市爱辉区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参观学习鄂伦春传统文化习俗。
这个教育基地位于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族乡新生村。风格鲜明的特色村寨、民俗表演,是这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走进新生村,热情好客的鄂伦春人唱起了民族歌谣。在一个鄂伦春族的迎亲活动中,游客和热情的表演人员一起互动。
今年是鄂伦春族下山定居65周年。72岁的葛长云小时候在山上跟着大人逐猎而生,一直住着“撮罗子”,7岁下山后才住进国家给盖的新房子。
聊到新近的变化,老人不由自主地哼起了鄂伦春族歌曲,脸上露出陶醉的神情。
“传承文化,是鄂伦春族乡村振兴的魂。”塔河县鄂伦春族研究人员关小云说。
哈尼卡是达斡尔族民间儿童玩具。哈尼卡传承人朱月华和几个徒弟围坐在圆桌前,一边唠家常,一边裁剪衣袍、坎肩、马褂。不多时,几个活灵活现的哈尼卡就完成了。
朱月华是达斡尔族,常年居住在黑河市坤河达斡尔族满族乡坤河村。她生活中的很多乐趣,都和达斡尔族的传统活动有关。
“这儿每年都举办少数民族运动会和库木勒节,中间还有美食节,吸引不少游人。”朱月华说。
“守得住”青山,推动绿色发展
几天前,位于黑龙江、乌苏里江交汇处的抚远迎来一位“重量级客人”,几名渔民捕获了一条重达1028斤的鳇鱼。
“能打到这么大的鱼,说明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当地一位老渔民说。
这条鳇鱼并未成为“盘中餐”,而是被水产部门“特护”起来,继续人工繁育,既保障了渔民收益,又保护了这条“水中活化石”。
从抚远沿着乌苏里江逆流而上,直接进入饶河东北黑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达11365平方公里,超过饶河县全域。
保护区自然条件好,黑蜂产业也出名。小黑蜂成为饶河县饶河镇蜂农李宝山的“摇钱蜂”,改变了全家四口人的生活。
这是绥滨县标准化的育秧大棚和水稻田(2018年5月19日无人机拍摄)。
沿江继续南下,坚持绿色发展“变现”的故事越来越多。通过调减化肥、农药,虎林市绿色有机水稻发展30万亩,一些优质大米卖到每斤数十元。
密山市地处乌苏里江上游。去年开始,密山市胜利村党支部书记段君义有了新头衔——“河长”,也有了个新工作——清淤。
“以前半年清淤一次,现在每月清一次。”他说,责任明确了,保护生态意识更强了。
为了解决秸秆处理难题、防止大气污染,一个预算投资245万元、将秸秆压块处理的扶贫项目,已经落到胜利村。
“这个项目建成后,年消化8000多吨秸秆,村里2万多亩地的秸秆就有了着落,村集体收入也会增加。”段君义说。
负氧离子含量高,洗洗肺;绿色有机食品多,养养胃。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边境乡村健康养老的金字招牌。
“筑得牢”堡垒,引领兴边富民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难事、苦事,党员、干部冲在前。
一些适合农村的致富项目,很多农民不是不想干,而是担心风险,不敢干。在嘉荫县红光乡辽原村,这样的担心不再有,因为村干部领着干。
“村里最早种木耳的,就是3名党员。”辽原村党支部书记王景全说,看到木耳效益远好于大豆后,种植木耳的越来越多。如今全村441户,种木耳的超过五分之一。
王景全还带领3名党员和2名群众,成立了龙乡福地农副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动19人创建了辽原村党员创业示范基地,通过棚室食用菌栽培带动农民致富。
从大豆到木耳,从一般木耳到富硒木耳,从地面摆栽到棚室挂袋,王景全都是发起人和带头人。
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发挥好了,对村里的带动效果明显,去年辽原村农民人均收入增加到14107元。
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妇女在传习所里学习赫哲语(2018年5月21日摄)。
筑牢堡垒,需要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走进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的联排别墅,经常会看到“星级党员户”的标识牌。
“这时刻提醒党员,要给群众做表率,党员要有党员的样。”八岔村党支部书记尤明国说。
小船儿跟着大船走,新时代船歌人人唱。在通往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黑龙江边境地区特色乡村,正在唱响新时代的乌苏里船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