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20日讯(记者 姜辉)下半年,哈尔滨市将重点打造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将一批地域优势明显、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农村敬老院发展成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对农村居家和社区老年人开展医疗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等服务。这是记者从20日举行的哈尔滨市加强养老机构安全管理、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推进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工作推进会上获悉的。

今年下半年,哈尔滨市将对养老机构安全和服务质量提升工作全面进行“回头看”,对安全隐患较大、整改不力的养老机构要进行停业整顿或坚决取缔,并在全市范围内通报批评。

据悉,今年上半年,中美、中日合作养老机构落户哈尔滨,医达星源、省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哈南分院等大型医养综合体开工建设,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十大方面任务也全部启动,12349助老信息服务平台“一卡通”、智能终端项目进入测试阶段,香坊区哈安社区、松乐社区,松北区观江国际社区等第一批老年人照护中心项目也已投入使用。
会议确定,年内哈尔滨市要培育一批机制健全、运行有序、群众满意、可复制推广的示范典型,重点要围绕老年人照护中心、养老服务驿站、养老机构延伸服务、智慧养老服务网络使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展开。下半年,哈尔滨市将加快建设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主要重点打造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将一批地域优势明显、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农村敬老院发展成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对农村居家和社区老年人开展医疗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等服务,并将服务辐射到周边农村社区和农村养老互助点;还将不断完善互助式养老服务模式,在行政村或较大的自然村,动员条件较好的村民或村民组织(农业合作社),兴建居家养老互助点、幸福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养老服务设施,通过有偿或无偿的方式,为辖区老年人提供照护、文娱、健身、助浴、助餐等服务项目;同时建立健全农村留守老人服务制度。
区、县(市)要建立纵向贯通乡镇(街道)和村级的留守老人信息台账制度,横向连接民政、公安、司法、财政、人社、文化卫生计生等部门,交换留守老人相关信息;村委会要建立留守老人定期探访制度,在本村范围内,按照村民小组分布建立留守老人定期探访队;村委会和农村老年协会要共同建立留守老人分类管理制度,通过入户踏查和邻里访谈,对特困、低保、重点贫困户、残疾、收入尚可等家庭留守老人实行分类管理,提供差别服务,满足各取所需。
会议还对养老机构提升服务质量115项工作要点进行了重点解读。
哈尔滨市各区、县(市)民政局和养老机构组织(企业)负责人近300人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