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8月2日讯 松花江下游,阿什河口处。曾经的沼泽遍布,如今已成为花园式广场: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式牌楼、粉刷一新的古装景观亭,还有精致的小品装饰……7月25日午后,走在道外区团结镇红光村宽阔平坦的马路上,新农村建设的欣喜变化不禁让人眼前一亮。翻开红光村历史一角,给我们展示出一幅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美丽新村画卷。红光村党委书记徐在山带领村民们填泡造地、勤俭办厂、兴工强村,走出了一条改革奋进、艰苦创业、科技兴企、共同富裕的新农村建设成功之路,红光村被誉为黑龙江省第一村。

村里建厂后:小畜牧场变身资产超亿企业跻身全国工业锅炉十强
红光村以前土地大部分都是难以利用的泥洼、沼泽地,最初的主业是畜牧业养殖。时任村党委书记的徐在山看在眼里, 1984年4月底,他只身到大邱庄学习考察。回村后,徐在山制定了新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分配制度等一整套改革方案,改变生产大队管理模式,推行现代企业的公司管理模式,大力发展村办工业,走工业化兴村道路。徐在山又去了曙光锅炉厂,他发现,尽管加工的是零配件,但效益却远远高于农业生产,他的“野心”逐渐膨胀到自己成立锅炉厂。
红光锅炉厂成立时,哈市已有同类企业20多家,红光村是最小最弱的。经多年努力,当年的小“末末渣儿”,成长为全东北地区工业锅炉的龙头老大,到如今跻身全国工业锅炉行业1700多家企业前十位,全国风电塔架制造前三强。徐在山从打破大锅饭、实行按劳取酬、划小核算单位开始改革,生产一线职工的积极性得到极大调动,连续5年企业劳动生产率保持50%的增长幅度。如今,保存完好的老账本上记录着,一个焊接女工的月收入是徐在山的十倍还多。徐在山说:“现在,村办集体企业员工1160人,每年乡政府缴纳税费四五千万,总资产已达到10亿元。
产权改革后:全村村民个个有股份还给分楼房
1991年元旦,当时红光锅炉厂的一件大事轰动了全省,全厂所有村民都有了自己的楼房。2004年,徐在山又对如日中天的红光锅炉厂进行现代产权改造,由全体村民控股。改革中,领导和职工一致认为徐在山应拿51%的股份,但他坚决不同意,最后只拿了10%的股份,把更多的股份分配给村民。股权改造后的红光村,成为黑龙江省唯一一家“政企合一”的行政村。现在,村民每年按股分红,少者两三千元、多者一两万元,每人都有医保社保。除此之外,村集体还每人每月补助1000元文体娱乐费。
在新村两处大门口,红光村已建成了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两座高大靓丽的红光村牌楼;建成了体现金元文化的3座古装景观亭、百米风景长廊和千米文化墙。铺设的环村水泥道路纵横交错。流经红光村2公里的阿什河两岸,计划打造中华风情园。沿江修建了亭台楼阁,配建了一处总面积3000平方米的社区科技文化楼。今天的红光村社区,高楼林立、道路纵横、亭台楼阁、柳绿花红,已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做到了少有所学、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已步入了小康生活。
企业做强后:产品遍布全国最远销往新疆
走进红光锅炉集团有限公司的燃气锅炉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地工作着。2017年仅北京地区就签约300余台燃气锅炉,签约额达到上亿元。产品遍布东北、华北、西北,最远销往新疆。目前正在研究智能化机器的引进和开发,让产品遍布全国。
除了本地村民,红光锅炉集团更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厂里140多名大学生中,很多都是毕业就来厂工作,还有的被送到哈工大等高等院校进一步深造。据原综合办主任于铭生介绍,红光几十年来坚持年年举办职工子女学习成绩汇报会,出资奖励成绩好的学生和考上大学的学生。毕业回红光工作的,报销大学期间全部学费。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的马兴华表示,在红光锅炉厂,只要有才能,就给你干事的舞台,企业注重人才培养是最吸引她的地方。据公司总经理徐燕介绍, 2016年,红光锅炉集团与清华大学合作,共同研发填补国内空白、国际首台套232兆瓦的环保节能型热水锅炉,可带动330万平方米、近5万户居民的供暖,热效率高于国家高效节能锅炉标准2.1个百分点,减少煤耗量3%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