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改革开放40周年]直升机作业覆盖五常200万亩水稻
2018-08-03 10:28:12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东北网8月3日讯(记者 姜辉)“我家水稻插秧后不长根子啊,眼看都要烂掉了。”“通过你传过来的图片看,应该是受了药害,你一天至少排水两次来稀释药害浓度。”这是五常市农业物联网平台上农户与专家在网上的一段对话,按照专家的建议,水稻病情好转,农户避免了20余万元的损失。改革开放以来,五常市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2015年投用的五常市农业物联网服务内容纵向贯穿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横向覆盖农、林、水、畜、机和销售。2017年,五常市水稻种植面积达215.5万亩,比1978年增加172.7万亩,五常大米品牌价值达639.55亿元,位列地标品牌大米类全国第一。

农民在农业物联网平台上传的水稻患病图片。东北网记者 姜辉 摄

  7月26日上午,在五常市农技推广中心大院里,一架橘黄色的贝尔407直升机正在升空。该中心主任宋德旭介绍说,这是在进行日常施肥作业,中心有7架直升机和200余架无人机,作业半径可以覆盖五常市200余万亩水稻。

宋德旭在介绍五常市农业物联网平台功能。东北网记者 姜辉 摄

  “种子、土壤、水源都能复制,但是气候是唯一的,五常市三面环山,开口在西南角,松嫩平原的暖湿气流可以直接进来,水稻核心种植区的昼夜温差可达20多度,再加上两条河流的有氧灌溉,五常大米的食味值达85分以上,被舌尖上的中国称为中国最好吃的大米。”宋德旭介绍说,五常市农业物联网平台服务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田间布置300个监测点,通过监测点反馈信息,宏观指导农业生产;二是给25000户农民的手机安装了智慧农业平台APP,用于农技专家与农户的实时互动指导。

宋德旭在介绍五常市水稻的种植情况。东北网记者 姜辉 摄

  宋德旭随手点开了位于五常镇莲花村的一处监测点,平台大屏幕上清晰显示着绿油油的稻苗。“我们聘用的农技专家每天通过监测点传回的实时图片可以查看水稻的长势,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预防病虫害的发生,为农民第一时间做出指导,其中68个监控点还设置了传感器,当屏幕中间的红点变大不动的时候,物联网就会响起警报,可以实现精确到某个区域将有病虫害发生,及时通知当地的农业站长及时解决问题。”

直升机即将起飞进行施肥作业。东北网记者 姜辉 摄

  宋德旭告诉记者,考虑到300个监测点密度不足,物联网平台又开发了手机农业APP软件,目前用户达到25000户。农民遇到各种病虫害的问题自己解决不了,可以通过手机APP拍照上传田间照片、语音和文字到物联网APP平台上,农业技术专家可以及时收到信息并解答问题,省去了时间与空间的浪费,实现了与农民的零距离接触。

五常市农业物联网平台监控点传回的水稻实时照片。东北网记者 姜辉 摄

  此外,五常市农业物联网服务的功能还有水稻溯源、社会化服务、农产品电子信息、政务资源四大服务体系,由大数据与专家云两大平台配合服务,让消费者能买到真正的五常大米。

  目前,五常市农业物联网正在研发大数据4.0平台,统计了五常市农、林、牧、副、渔的综合数据,逐项分析了水稻、玉米、大豆等农作物近几年的价格走势及销售总量,将来会为五常市农业生产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支持。

责任编辑:李玥

【专题】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十县十乡十企”典型报道

【专题】改革开放40年·4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