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9日讯 近年来,宝清县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农民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攀升,有利地促进了全县各项工作的顺利发展,使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不等不靠,多措并举,强化“三级联动”保证投入。这个县充分发挥县级投入的主导作用。去年,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美丽乡村建设投入资金9494.53万元,用于修建硬化路、硬质边沟、围墙栅栏等工程。全县上下形成多方投入的帮建体系,并深入实施县处级干部“七个一”制度,扎实开展“百局联百村”和“十百千”工程等系列活动,组织全县各单位和“第一书记”与145个行政村结成帮建对子。2017年,各帮建单位和“第一书记”共筹措资金2000万元,形成了共建美丽乡村的强大合力。同时,该县注重增强农民投入的主体意识。鼓励各村集体和村民出工、出劳、出资,并将自我建设、管理和维护纳入村规民约的重点内容,有效提升了农民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村集体和村民共自筹资金306万元,全县农民义务出工出劳1.2万多人次,农民主体作用明显发挥。
不偏不倚,综合施策,做到“三个明确”精准投入。一是明确投入思路,实现统筹兼顾。按照“点面结合、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全面提升”的总体要求,采取“关注民生因地制宜,完善基础提档升级”的工作原则,制定了“平中选良、良中选优、优中选精”的投入思路,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明确投入重点,强化辐射带动。坚持把扶强示范村、带动周边村、提升沿线村作为投入的重点,一年来,共投入资金4000万元,扎实推进了10个示范村建设,创建国家级宜居村庄2个,呈现出“示范村引领带动,周边村巩固提升,其它村整体跟进”的工作格局。三是明确投入机制,做到有的放矢。县政府在项目管理上始终坚持“项目确立科学化、申报程序化、招标公开化、实施标准化、验收公正化、资金使用规范化、档案管理制度化”的“七化”机制,广泛征求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及村民代表的意见建议,经过县委常委会议专门讨论通过后方可实施。
不折不扣,定向发力,抓住“三个结合”重点投入。与精准扶贫脱贫相结合,坚持把精准扶贫脱贫工作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将全县7个贫困村作为首要帮建对象,积极为贫困户购置创业物资、搭建创业平台、提供创业指导等方式,切实提高资金投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力争贫困村在实现脱贫时,同步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2017年,共投入资金2300万元,基本完成7个贫困村硬化道路、琉璃瓦墙、村内卫生所等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整治相结合,针对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不断创新村级环境卫生保洁管护长效机制,去年以来,全县共投入资金550万元,重点实施“六改五清四化”工程,农村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善。在全县145个行政村组建保洁队伍,每村给予1万元补助保洁人员,定期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拉练检查评比。与文明创建相结合,投入资金50万元,广泛开展“道德模范”“最美宝清人”及“十星级文明户”等评比表彰活动,努力实现物的美丽乡村与人的美丽乡村齐头并进、共同发展。 今年,宝清县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整体要求,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举措,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不断提高乡村治理水平,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着力推进“1710”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工程计划投入资金9000万元,将“厕所革命”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将扶持富民强村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将经济特色村、招商引资村、文化旅游村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到年末,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达标的村力争达到5个,省级美丽乡村达标村达到8个,真正将全县农村打造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升级版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