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15日讯 经历完高考洗礼的学子,拿到录取通知书彻底放松了下来。对于准大学生来说,睡觉、上网、看电视、同学聚会,吃喝玩乐成了一些人这个暑假奖赏自己的标准,忙得不亦乐乎。准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多年来一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嘴的生活,从来没有做过任何家务,可考上大学后即将离开父母、离开自己熟悉的城市去外地上学,如何能独立生活,怎样与同学相处……高考过后,不少家长为此犯了愁。专家表示,为避免准大学生开学时手忙脚乱,在家应有意识地多做些家务活,锻炼生活自理能力,补一补“生活课”。
假期准大学生们除了放松心情,还有一项重要的功课,就是学习如何在新的环境中生活,学习做家务活,学习如何自立。平时学校和老师的眼里注重学生的升学率,家长眼里只有子女的成绩单,不少学生成了“做题的机器”、“知识的容器”,变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学生普遍自理能力较差。记者了解到,为了让孩子尽快适应父母不在身边的生活,有些家长正在抓紧开学前的最后时间,给孩子补上自理能力课,让孩子学会洗衣、买药、整理被褥和房间等。
家长赵女士的女儿子涵,从小到大生活上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家长包办打理。“你只要好好学习就行,其他的事都用不着你管,有妈妈帮你做。”这是赵女士平时经常对女儿说的话。子涵没有辜负她,今年被一表的一所大学录取,接到通知书后,全家人非常高兴,但新的问题出现了,女儿离家在外,父母不在身边,衣服不会洗,药没买过,不知道孩子能否适应大学生活。一想到孩子将离家在外一个人生活,赵女士会情不自禁地流眼泪,“知道女儿考上大学后,我想跟着去陪读,在学校外租房子住,以便照顾女儿的生活。可是家里人都不同意,想来想去也觉得不能跟着孩子一辈子。”
于是,赵女士利用暑假最后一个月的时间,集中培训女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了让孩子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夫妻俩有了分工,赵女士负责对子涵的“日常生活”进行培训,教她如何换床单被褥、洗衣服、缝补衣服等。还普及了一些头疼脑热该买什么药常识。此外,生活日用品该去哪里购买,怎么挑选这些最基本的生活常识也都一一“传授”。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像赵女士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家长李先生的儿子文博今年考上了上海一所大学。“除了会读书,什么都不会,到外地上学,可怎么办?”李先生犯愁道。文博在高考前,日常生活所有的一切全部由妈妈负责,每天饭和水果都端到面前,马上就要到外地过独立生活了,父母很着急。假期里他要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学习理财、学会到市场买东西,而这些对他来说比学习难很多。同样,是准大学生的小洋给自己制订了学习“生活课”计划,陪妈妈一起逛早市,饭后刷碗,晚上洗衣服,什么活都抢着干,刚开始时洗衣服洗不干净,妈妈不得不返工,也打碎过碗,但现在自己经过锻炼能做得很好了,增长了生活能力。他表示,现在“恶补”一些基本的为人处世之道。大学是个“小社会”,除了读书以外,如何融入这个社会,也是需要学习的。
专家建议:高考前,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能顺利“跃龙门”,家务活一点儿都不让孩子插手,以至于每年开学后都会有些大一新生出现各种不适应的状况。很多准大学生对家务一窍不通,家长包揽家务是一个普遍现象,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孩子上大学后,很多事情都要靠自己,因此,尽快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以免步入大学后措手不及。除了学做家务,家长还应该指导孩子如何与人交往,处理好与同学的关系,让孩子学会待人接物,还要学习如何理财,不乱花钱;更重要的是要在心理上帮助孩子摆脱依赖心理,遇到事情学着自己去处理。如果录取院校就在本地,还可以提前到校园走一走,熟悉一下新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