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佳木斯
搜 索
佳木斯市郊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强乡扩权”牵动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
2018-09-03 10:57:22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郭军 刘亿服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长青乡“强乡扩权”改革方便群众办事。

  黑龙江日报9月3日讯 佳木斯市郊区区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抢抓历史机遇,做好抓基层打基础、聚人才建队伍,以“强乡扩权”改革为牵动,走出一条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乡镇龙头作用发挥好,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强,只有乡村两级党组织把农民群众组织起来,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保证乡村振兴。区委以‘强乡扩权’为牵动,打出‘常态化下基层、支部标准化建设、美丽乡村提档升级、引人才建特色产业’这套‘组合拳’,通过党建引领,凝聚起全区上下砥砺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佳木斯市郊区区委书记高志军说。

  佳木斯市郊区正以敢闯敢试、壮士断腕的魄力,大刀阔斧进行“强乡扩权”改革。他们通过“强乡带村”牵动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在全市率先出台了《郊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2018—2020年)行动方案》,建立部门联动机制,细化责任部门任务分工60条,明确时间表、制定路线图,“清单销号式”逐条考核推进,有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扎根郊区,开花结果。

  区委组织部与丰胜村携手开展“支部共建”活动。

  “强乡扩权”

  释放牵动乡村振兴的机制活力

  “以前乡镇政府面临着缺人手、权利小、行政执法力不从心,效能低、服务差、群众不信服的艰难局面,‘强乡扩权’改革使乡村两级组织腰杆硬了,有能力为群众办更多实事、做更多好事了,自然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凝聚力越来越强,开展工作也越来越顺畅。”莲江口镇党委书记陈会斌高兴地对记者说。

  如何适应乡村振兴发展新要求,把乡镇党委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郊区大胆探索实践,交出了一份群众满意的答案。从2017年开始,他们从加强乡镇党委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和服务能力出发,探索实践了“重心下移”的“强乡扩权”改革,有效增强了乡镇干部宗旨意识,凝聚了党心民心。

  “强乡扩权”怎么“扩”,依法放权成为突破口。郊区本着权责一致、依法下放、能放则放原则,从适应群众工作需求处着手,通过委托、直接交办或设立派驻机构等方式把乡镇层面亟需却没有的涉及林业局等6个部门的49项行政处罚、行政监督检查、行政强制权力,依法赋予试点乡镇,以此解决乡镇责大权小“小马拉大车”的问题,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办成事。

  有了权力,“接的住”是关键。郊区从优化机构设置着手,长青乡、莲江口镇、西格木镇等3个试点乡镇遵循精简、统一、高效原则,将“两办四中心一站”调整为“三办三中心”,构建起扁平高效的组织架构,特别是设置综合执法办公室,避免了多层级执法及政务服务与行政执法相冲突,破解了乡镇执法无规、无力的问题。

  郊区“达勒花海”游人如织。

  下放了权力,设置了机构,人员队伍也得到及时跟进。适度的人事权赋予实践,乡镇班子成员的配备、提拔,乡镇党委的意见被组织人事部门统筹考虑,区委组织部坚持依事择人,不是考虑谁该提拔重用了,而是岗位工作需要提拔重用谁,提拔9名副科级干部到“强乡扩权”改革“吃劲”岗位任职服务。同时,加大干部下派和交流力度,3个试点乡镇调整交流21名干部,优化了人员配置,全面落实了乡镇补贴,提高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打铁还需自身硬。他们以“刮骨疗毒”的勇气,严抓作风整顿,优化发展环境,既做简政放权“扩权加法”,又做优化服务“减负减法”,梳理流程再造行政审批344项、公共服务事项78项,有效解决程序繁琐问题。聚焦“三个坏把式”“五个坏作风”,全面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实践,严厉整治工作作风顽疾,对16名违反工作纪律人员进行了通报处理;积极选树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有力提振了党员干部的工作士气。

  “‘强乡扩权’改革以来,实现一站式服务,办事方便、速度快、服务态度还好。”走出长青乡便民服务大厅,佳西村党支部书记王玉萍边走边赞,“原来农业机械注册登记,车主需将车辆开到区农机总站,半个月才能办理完毕;现在权力下放之后,车主只需到乡公共服务中心就能办理,2个工作日便可办结。”据不完全统计,仅长青乡公共服务中心市场局网点,就已办理事项332多件,新成立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济主体占一半以上。

  事实验证,郊区的“强乡扩权”改革,使乡镇“龙头”舞起来了,实现了“强乡带村”的改革成果有力延伸,在推进涉及民生事务,如美丽乡村建设、壮大村集体经济、改水改厕、土地确权等方面,乡村两级组织的话语权越来越大,老百姓也越来越信服,充分释放了推动乡村振兴的机制活力。

  望江镇文俊村绍安黑木耳种植合作社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常态化下基层”凝聚推进乡村振兴的整体合力

  记者了解到,郊区通过“强乡扩权”改革,打破清除了影响乡村振兴的陈旧机制壁垒,他们乘势而上、精准发力,创新性开展了“领导干部常态化下基层活动”,变“被动上访”为“主动下访”,打造了“熟悉基层现实情况、推进各项工作落实、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促进干部成长进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这“五把金钥匙”,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100米”,找到推动乡村振兴的“最大公约数”。

  他们组织干部脱下“西装”换“农装”,走进农民家庭、田间地头,解决群众的困难问题,化解矛盾纠纷,换来群众的“心里话”。坚持以上率下,从处级干部做起,结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每周下基层不少于1次,带动区直部门干部每周至少下基层1次、乡镇干部每周至少下基层2次。党员干部争做“五员”,入户做到“一看五问”,践行“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推行“领办代办”服务制,落实干部下基层每天补助45元,激励“领办代办员”领办代办低保审转等18项事项,做到了农民群众“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有效建立了新型党群干群“鱼水关系”。

  长青乡地处城乡结合部,土地矛盾纠纷较多,以前干部下村经常遭“围堵”,用乡长周建军的话讲:“开始也是硬着头皮‘下’,慢慢地与农户接触多了,发现农户的想法其实很朴实。只要拿出真心、办些实事,农户相信咱了,党群干群关系自然就和谐了。我现在不怕下基层了,而是没事就想往基层走了,在与群众的接触中,我收获了很多。”

  “常态化下基层,让农户的心气更顺了、精气神更足了,把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上来。”丰胜村党支部书记王春香说,“以前村民整天琢磨上访告状,没有心思挣钱发家致富。现在好了,百姓反映的问题都解决了,大家都一门心思去挣钱。这不,镇里香菜基地用工,我们村仅家庭妇女每天都去四五十人,每人一天能挣100多元。”

  如何提高“抓党建促脱贫”工作质量,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个全区“一号工程”?他们在常态化下基层中找到了答案。坚持“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帮扶干部逐村逐户走访征求意见,创新建立了涵盖29项惠民政策和量化数据的“贫困户收支明细表”及区乡村三级“边缘户”台账,产业联结增加到1792户,1364户贫困户获得收益,户均增收847.5元;发放扶贫小额贷款844户、2205.5万元,注入风险补偿金546.68万元,户贷比由22.53%提高到44.89%;投资3146.5万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解决145个村屯近12.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对122栋鉴定为危房的贫困户房屋进行全面改造;将达勒花海年纯收入的三分之一列为精准扶贫专项资金,区财政全额承担贫困户参保新农合个人缴费部分,为贫困人口购买大病医疗商业保险,构建了“四重医疗保障机制”,贫困户心里有了底,紧缩的眉头舒展开来,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常态化下基层”有力推动了扶贫攻坚提质量,乡村振兴上水平。

  敖其镇干部常态化下基层解决困难问题。

  激活“红色细胞”

  筑牢引领乡村振兴的组织根基

  郊区党员干部在“常态化下基层”中深刻认识到,乡村要振兴发展,离不开党的统领指引,没有党组织搭台引路,农户就像一盘散沙,村集体很难干成大事,农户自然也得不到太多实惠。这个区立足推动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实施了“固本强基”“素质提升”“党员先锋”三项党建工程,进一步深化“党建+”成功经验成果。树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在“固本强基”上精准发力,用好用活“支部共建”、“设岗定责”等载体,扎实推进“支部标准化建设”,有力激活“红色细胞”,全面提升乡村两级组织的组织力,为乡村振兴搭建坚实的引领平台。

  东格木村民对原村“两委”意见很大,2017年村“两委”换届,经过党员民主选举,人品好、威信高的王金龙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支部共建”单位区档案局党员干部与他共同“找病根下药方”,他从自身做起,立足“三规范”,感染大批党员群众加入到村级治理中来,东格木村告别了“脏乱差”。为了改变村民冬季打小麻将、“猫冬”习惯,将“冬闲”变“冬忙”,共建单位会同村“两委”联系区农业局、就业局,对村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现在村里外出务工的多,挣钱创收的多,赌博上访的少,无所事事的少。

  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以来,“支部共建”发挥了大作用,全区98名村党组织书记综合素质整体提升,17个软弱涣散党组织整体转化,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增强了,党员群众素质提升了,村风变得文明了。

  经过“群众事情群众办”的成功探索实践,郊区的“美丽乡村”硬件建设走在了全市先进行列,但后期常态管护,将民俗特色文化如何融入到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中,成了摆在基层党组织面前的现实考验。“纯粹靠党员群众自发,时间久了很容易变形走样,区里开展的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提前打上了预防针,从根本上防止了这个问题。”西格木镇草帽村党支部书记杨明太一边说一边竖起了大拇指。

  按照“无职党员设岗定责”部署要求,草帽村召开党员大会、村民大会,传达落实《村规民约》、《致全体村民一封信》,采取村干部包片、党员包街、村民包段的“三包”方式,督促农户做到门前“四无”,栽植的树木、花卉分给村民管护,村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相互比着伺弄打理,成活率高达95%。村“两委”乘势而上,向培育“美丽心灵”发力,开展“文明户”评比,激发村民“争奖金、争荣誉、争创文明户”,实现了“要我美丽”到“我要美丽”的精彩转身。

  据记者了解,为提升乡村环境宜居水平,每栋新建标准化厕所,在上级补助3000元的基础上,郊区财政再补助1500元,有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与玉禾田公司签订合同,7个乡镇34个村屯正式纳入城市环卫标准管理体系范畴。他们突出“一村一韵、一村一景”,以民俗特色提升美丽乡村内涵品质,敖其赫哲新村、龙源赫哲水寨、雪村欢乐谷、达勒花海、卧佛山滑雪场、杜鹃山等景区景点,成为佳木斯市城郊生态旅游名片,“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郊区田园生活,令城市人向往、农村人留恋、外来人赞叹。

  引人才兴特色产业

  夯实驱动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

  乡村要振兴发展,人才支撑是一个重要因素。郊区以“素质提升工程”为依托,严格“双实用计划”任务落实,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积极回引人才“返乡创业”,实现每个乡镇每年至少吸引2人回乡投资兴业。沿江乡福胜村原来头上戴着“省级贫困村”、“软弱涣散党组织”两顶“帽子”,“致富能手”逯遵友回村当选党支部书记后,联合村民创办了佳木斯市粒粒纯源杂粮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积极吸纳全村28户贫困农民利用金融扶贫政策入社分红,实现贫困户和合作社双赢。

  他们认准“党员干部必须当先锋”这个理,严抓“党员先锋工程”任务落实,深化农村“四培养”工作,发挥与佳木期大学战略合作平台作用,培育“双带型”农民300余名。四丰乡顺山堡村共产党员耿德兴,带头开发建设顺山堡村滨湖绿色蔬菜种植园,帮助20余户村民发展庭院经济,为90余名农闲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望江镇佳兴村“两委”成员引领农户发展“周末休闲游”,创办的“三大队”农家乐,采取村集体调地入股的方式,打造无公害果蔬采摘园一处,扶持乡村旅游示范民宿5户,对外出租农家菜园10户,不仅为村集体经济注入了新鲜血液,更带动了村民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增收致富。

  人才队伍建起来了,党员“头雁”队伍动起来了,抓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提上了日程。他们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围绕城市“菜篮子”“肉摊子”“米袋子”的功能定位,建设蔬菜生产小区14个,蔬菜基地6个,种植绿特色蔬菜4万亩。依托全国首家大米产业展览交易基地,打造大米种植、加工示范基地,全区水稻总面积45万亩。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绿色水稻订单26万亩、粘玉米订单0.15万亩、红树莓订单0.3万亩。推动农业向电子化信息化迈进,投资50万元为莲江口镇红树莓基地建立了物联网监控平台和产品质量溯源系统,与中国农业大学深度合作,做强了城郊型农业特色产业。

  瞄准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强烈需求,郊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新兴业态。利用地缘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业,大来岗风景区6月份开业运营以来,接待游客近万人次。围绕哈肇路、佳滨路、哈同路沿线打造三条休闲农业产业带,形成了以敖其镇新田休闲采摘园、莲江口镇晓丽葡萄采摘园、沿江乡开心农场、四丰乡滨湖休闲采摘园为代表的休闲采摘园24个,年可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依托电子商务园区,推动“线上线下”两个轮子一起转,农产品电商品牌达到12个,电商店铺数量114个,借助佳天国际对外平台,积极开发对俄农产品出口新基地,佳天国际境内果蔬货源地达到15个。

  佳木斯市郊区以“强乡扩权”为牵动,通过抓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走出一条符合郊区实际、具有郊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丰富了经济社会全面振兴发展的内涵,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被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粮食产能贡献区、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对俄农产品出口基地”,草帽村、平安村获得“全国文明村”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张广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