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27日讯 “9·26”,一个砥砺大庆人永远创业的日子,一个大庆高新区收获改革成果的日子,高新区“一窗式”政务服务平台正式启动运行,20个入驻部门、480个行政许可和便民事项“一窗通办”,一举实现4个领先、多项首创。
这意味着,企业和群众到高新区公共服务中心大厅办事,尤其是涉及到法人类、公安类、不动产类、便民类服务,只要挂一个号,任意一个窗口,填一张表,工作人员就能在后台进行一网审批,不需要企业和群众在多个窗口间来回往返。也因此,高新区政务服务形成“只进一扇门,一窗受理、受审分离,统一出件,一站办结”的新模式。
国家大数据专委会政务服务研究员、北京一窗研究院专委会主任刘允强说,大庆高新区进行“一窗式”政务服务改革,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改善营商环境相关部署,最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打通便民利企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最新成果,在全省乃至全国都走在了前列,为全国各地树立了标杆。
超前谋划,先行先试
“一窗式”改革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高新区“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党的建设”综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早在年初组建公共服务局时就已提上日程。在省市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后,高新区围绕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设定“打造高标准、新感受的营商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目标,于4月初在全省率先启动了这项改革。
半年来,高新区公共服务局顶层设计牵头推动,全区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主动作为,建设数字化平台和网格化体系,整合审批服务+事中事后监管+综合执法资源,加快构建“三位一体”智慧公共服务体系,全力推动审批、监管和执法一体化协同联动,着力打造东北最优营商环境。
记者在公共服务大厅看到,这里的区域功能、服务流程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也更加人性化,一楼为便民服务综合大厅,二楼为法人类综合,能够提供智能导办、人工引导、智能填表、协助取号、无声叫号、wifi全覆盖等优质服务,以及24小时自助服务区终端办理及查询。
四个领先,多项首创
高新区“一窗式”改革,与全国各地这项改革的完成情况相比,实现了4个领先。
顶层设计,理念领先。为最大程度做到便民高效运行,以大数据、云服务为支撑,融合了行政审批局模式和一窗受理模式,又在行政审批的基础上拓展了公共服务。为深入推进改革,突破了部门限制,全面打造了“一窗式”综合受理、一网格综合监管、一队伍联合执法的“三位一体”新模式。
机构集成,机制领先。领先实现部门审批权力集成。首创公共服务局下设网格化管理中心、公共服务中心,实现政务服务、监管服务与综合执法的有效联动。首创“公共服务中心+社区分中心”两级联动服务模式,横到边,纵到底,上下联动全域覆盖。
业务通办,模式领先。首创法人业务全科无差别受理,不再区分商事、建设工程服务领域。首创公安户籍、身份证一窗受理。首创不动产交易一窗受理,就近服务。首创自然人的全科无差别服务。
流程优化,服务领先。领先实现导办、填表、受理、流转、审批、出件的全程数字化。领先实现事项清单的梳理细化,办事群众一看即知。领先实现事项办理频次的服务区分,梳理出30个高频“一件事”事项的内容、流程和牵头部门。领先实现邮政入驻公共服务大厅,多重合作就近便民。领先实现银政合作,多重推进注册程序简化。
事项增加,效率更高
高新区“一窗式”服务在正式启动运行前,已经进行了一个月的试运行,得到办事企业和群众的一致好评。普遍的反响是,服务效率更高了,服务标准更优了,服务品质更好了。
从入驻部门看,这次改革从公共服务大厅撤走了公证处、东风供电局、劳动仲裁和中介窗口,新入驻了7个企业和群众经常办事的部门。
从入驻事项看,改革前是155项,改革后是480项。办理事项增多,意味着更加便民利企了。
从窗口的数量和人员看,改革前是84个,改革后是52个。窗口减少,人员缩减,意味着权力更加集中,办事效率更高。
从场地分区看,改革前有导办、窗口和投诉3个区,改革后又增加了自助网络填表区、24小时自助服务区、远程视频及咨询区、营商区,服务功能更加完善了。
下一步,高新区还将分批梳理事项清单,优化审批流程,规范审批程序,全部纳入“一窗”,同步推进网上审批,做到让信息多跑路、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实现“网上办、不见面”审批。
同时推进便民服务下沉,将公安、社保、医保、不动产交易等4类高频次、民生类审批事项,全部下放到社区服务分中心。预计10月中旬,试点的社区便民审批窗口将实现试运行,11月底前便民审批服务将实现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