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春节即将刚拉开大幕,朋友圈被短片《啥是佩奇》刷屏,片尾不是子女回家过年,而是接老父亲进城。团圆,不仅意味着年轻一代的归来,也意味着年迈老人的奔走。如今,“反向春运”已成一种热门现象,很多年轻人选择把“乡愁”接进城里。
不久前,有媒体从中国铁路总公司获悉,铁路春运客流连续四年增长9.1%左右。而据国内某知名在线旅游服务平台统计,今年从小地方到大城市过年的“反向春运”,人数增加了两倍以上。近日,生活报记者采访了哈尔滨多位去外地跟家人团聚的老人,听他们讲述了“白发逆行者”的心声和苦衷……
扛50斤年货
投奔儿子
连抹布都带去了
1月26日,腊月二十一。58岁的阿城居民邹淑兰迎来了人生中的首个春运。下午两点半,她扛着三大兜子年货直奔火车站,目的地是山东烟台的儿子家。出发前,她提早贴好了对联,还在客厅窗户上贴了两个喜气的小福字。
这是她第一次去外地过年,几乎搬空了家里的冰箱。行李袋里装了一只大鹅、5斤笨猪肉灌的干肠、两斤木耳、两斤用来生豆芽的绿豆、秋天冻好的豆角、熬皮冻的猪皮……她甚至还塞了两块平时用得顺手的抹布,打算去儿子家打扫卫生用。早在一周前,邹淑兰还往烟台邮寄了两对鸡鸭和一麻袋冻饺子,邮费花了160元。这钱花得她略微有些心疼,剩下的近50斤年货,坚决要自己扛去。
“往年这时候正忙着买年货,头一回出门,跟我想象中不太一样。”邹淑兰原本担心这一路无聊,结果发现,她乘坐的2052次列车上,绝大多数都是投奔儿女过年的“白发族”,这趟车的卧铺价格只有高铁票价的一半,虽然要坐13个半小时,但吸引了很多哈市周边市县的老人。让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在小岭镇上车的老大娘,已经69岁了,独自去山东的女儿家过年,“她走路很费劲儿,一路上都在念叨‘我就来这最后一趟了’。”
邹淑兰坦言,大过年的,她原本不想背井离乡。她的儿媳是做护士工作的,怀孕四个半月了,今年春节还要值班,只有初五到初七休三天,儿子又不能独自返乡,很为难。为了一家人能过个团圆年,邹淑兰左思右想决定去山东过年。
她拖着50斤重的年货,坐了一夜火车,又坐了七个多小时的船才终于到达儿子家。到烟台的这些天,她有点儿不习惯,周围没有熟人,山东话又听不太懂,只出过一次门。虽然儿子儿媳都很孝顺,但邹淑兰觉得,不如在自己家里自在,儿子一再劝他:“你紧张啥,不就是过个年嘛,这也是你家,跟老家是一样的。”儿子儿媳每天上班后,她拿着自个儿带去的小抹布,在屋里东擦擦西蹭蹭,心里很矛盾,既想快点儿把活儿干完,但又怕全干完了闲着难受。她现在最
盼的就是除夕夜,一家人举杯庆祝时,也许会证明她的选择没错……孩子春节出差回不来老人去北京给女儿做年夜饭跟邹淑兰比起来,家住群力、63岁的李晓华,没有任何犹豫。她在网上买了2月2日的软卧,这几天正忙着收拾行李、买年货,准备去北京陪女儿过年。
“春节前去北京的火车票特别好买,不用抢,随便选。女儿要给我买机票,我没同意,年龄大了,实在不愿意坐飞机。”李晓华告诉记者,她的女儿小雅今年33岁,已经北漂十年了,在一家知名文化传媒公司工作,目前还没有成家。今年,小雅原本要回哈尔滨过年,结果不久前,公司突然通知她大年初四要去纽约出差7天。
“女儿挺纠结的,回家待不了几天就得走,来回折腾太累了,她希望我今年能去北京过年,就当去旅游了。”李晓华感慨道,以往,女儿每年春节、清明节、“十一”长假都会回来,母女俩一年能见三次,如果春节回不来,就意味着一下少了“三分之一”,心里很不是滋味。
李晓华坦言,孩子工作太忙了,经常四处奔波,每年要飞二十多个城市,如今她退休了,家里的老人也都不在了,有的是时间,去北京陪女儿过年显然是最好的选择。这次去北京过年,李晓华准备了不少哈尔滨特产:红肠、干肠各买了200块钱的,还带了酸菜和木耳。这虽然是她去北京过的第一个春节,但一想到年夜饭女儿能吃到自己亲手做的炖鸡和红烧排骨,就打心眼儿里高兴。
“春节是个团圆的节日,只要能跟女儿在一起,再折腾也值得!”李晓华笑道。
老伴走后不想再折腾孩子们
自己轻手利脚去找女儿顺便“骑游”
“粘豆包、木耳、蘑菇……妥了,差不多都带齐了,你说还要不要给姑娘带颗酸菜呢?”1月31日,腊月二十六,家住哈尔滨的刘越平起早开始收拾大包小裹,准备去北京的女儿家过年。
刘越平今年64岁,是哈市一家知青骑游队的队长,唯一的女儿定居北京,几年前老伴病逝后,他就靠着和伙伴骑自行车旅游度过了那段难熬的日子。“前些年,都是孩子们从北京回哈尔滨过年,老伴走后我就每年去北京姑娘那过年了。”刘越平一边整理要带的年货一边说,孩子们在北京工作都很忙,外孙在上学前班,就过年放那么几天假,北京回哈尔滨的车票又难买,所以就不折腾他们了,我一个人背个包,上车就走了,多方便。
刘越平还把心爱的公路赛自行车擦干净放好,他说,其实自己挺忙的,哈市很多骑友都等着自己出游呢,可是年还是要过的,姑娘已经来过好几次电话了,自己也挺想他们的,前些年孩子们回哈市过年,自己和老伴提前买好菜等着就行了,现在他都要提前采购一些女儿爱吃的年货,半个月前他就去超市买了红肠、干肠,去早市预订了小笨鸡,女儿爱吃酸菜馅饺子,自己还琢磨是包好了带过去,还是带酸菜去现包,还有给外孙买的老鼎丰点心啥的,今天一收拾,一行李箱都放不下。
刘越平告诉记者,最初他也不愿意去女儿家过年,一来折腾,二来总觉得别扭,老伴走后,考虑到孩子们每年就为了他一个人花高价回来过年,这心里也不舒服,而且女儿的公婆每年都是在北京过年,他也想明白了,还是自己轻手利脚去一趟,有票就早点走,没票就晚点回,而且他发现春节期间北京的天气非常好,适合骑自行车出游,既跟女儿过了节,又不耽误自己的爱好,一举两得,今年他早早就跟北京的骑友联系上了,大家相约春节期间一起骑车逛北京城。
“孩子在哪里,亲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刘越平说,现在人们的过年观念都更新了,没那么多讲究,咋方便咋来,这几年自己都习惯了,每到春节还真盼着像年轻人一样背包出游的那一刻,挤在春运大军中,感觉像出去闯世界一样,心都年轻好几岁。
专门回去给孩子们送压岁钱跟孙辈们一起唱歌跳舞超开心
和刘越平比,在哈市养老院居住的张琪大娘回家过年的路要短一些,就是从江北到友谊路的距离。“那过年也是要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我得去给大家发红包呀。”日前,记者在养老院见到张大娘时,她正跟伙伴们“演练”麻将,过几天就等儿孙们来接她回家。
今年89岁的张大娘,精神头十足,刚刚还获得了养老院老人歌唱比赛第一名。据她讲,自己来养老院也就半年的时间,以往过年都是在家里,老人有一儿一女,都已经60多岁了,孙子们都在深圳等南方城市上班居住,老伴活着的时候,每逢过年她都提前备足了年货,鸡鸭鱼肉,啤酒罐头,糖果点心应有尽有。“说实话,那时挺忙叨,也挺累,做饭做菜洗碗擦地,一晃就是二三十年。孩子们每年从南方抢火车票,坐几十个小时硬座回来,也挺辛苦,但年的味道还是挺浓的。”张大娘说起一家人过年的情景,像讲故事一样。
后来,随着她的年岁增大,孩子们的工作和生活也越来越忙碌,有几年她就跟着姑娘去深圳的外孙那过年,她发现在那过年跟旅游一样,不只是吃饭唠嗑,还可以出去逛街购物,去海边游玩,“那时我就觉得这种过年方式挺好,不一定是回老家,回父母家一起吃饭就是过年,亲人只要能在一起,在哪都一样。”张大娘思想观念非常超前,她说今年儿孙们一说接她回家过年,她立即就同意了,反正也不用自己买菜做饭,就给大家包好红包就可以了,和孙辈们一起唱歌跳舞,自己心态都会年轻,可比过去在自己家吃喝睡好玩多了。
专家:
“家”和“故乡”正悄悄发生改变
据悉,2019年,全国范围内的“反向春运”特征尤为明显,很多老人陪孩子到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过年。有人说,“逆向春运”反映了中国传统家庭、春节文化已经开始向现代社会生存压力妥协。也有人认为,这让过年有了更多的“打开”方式。
对此,黑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曲文勇说,因为工作,因为生子,因为需要父母的助力,或是因父母已经渐渐老去,回家已经不是单方面远行。对中国人来说,家与家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此也形成了独特的乡愁文化。随着“反向过年”的出现,把家人亲人接到自己工作、生活的城市过年,显然免除了很多烦恼,从文化观上讲,这让人想到了“人在哪里,家在哪里”。在一个大流动的社会,这种对家和对年的认识,可能更符合时代特征。
一项调查表明,有51.4%一线城市受访者希望父母“反向过年”。“反向过年”折射出进城务工人员对城市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以及人们的家庭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反向过年”反映出人们对“家”和“故乡”的理解发生了转变。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城市工作、生活,全家人攒钱在城市买房,那么,身在农村或异地城市的父母“反向过年”,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况。子女在城市打拼为的就是有朝一日可以在城市扎根,为父母子女打造更好的生活环境,让父母得到更好的医疗条件,让子女接触到更优秀的教育资源。把父母接到城市里过年,一定程度上表明子女在城市扎下了根基,可以为来城过年的父母子女提供居所。
硬币有两面,“反向过年”为在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提供了与家人团聚的新借鉴,同时也存在着许多让人担忧的问题:旅途劳顿,父母身体吃不消;父母自己购票和乘车乘机多有不便;父母单独出行、没人陪护不安全;父母不能适应子女所在城市的生活;不能走亲访友,缺少年味儿;两代人住在一起,不自在;夫妻双方为接谁的父母来闹矛盾,以及安排住宿太麻烦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引起重视。
其实,不论身处老家还是异乡,不论正向或是反向,只要一家人健健康康的,就是幸福团圆年。
网友:
匿名网友:“反向春运”说明爷爷奶奶不在了,爸爸妈妈退休了,你有房子了。
网友“Al ex冰糕”:我妈妈就是去年“反向春运”新乘客,用红兜布包来一大堆年货,年三十晚上摆上一桌子菜,桌子上的味道有家里的和这里的,桌子旁的年夜味对她老人家新鲜了不少,也是特别喜欢。表示今年还要过来,和小孙子一起玩跷跷板。
网友“吉木乔”:要根据具体情况,老人没有去过大城市,想去看看,未必不可,若年岁大了,出门不便,儿女可去老家,总之任何事不能一概而论,随着时代进步,人们收入的增加,过年的方式也会多种多样。
网友毛建国:“正向过年”与“反向过年”到底谁更好,没有必要分出一个子丑寅卯。关键是,都要体现“新年快乐、阖家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