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搜 索
七年拍摄4万张少数民族民居照片 龙江摄影家拍出“最炫民居风”
2019-03-03 09:06:14 来源:生活报  作者:薛宏莉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战争(左一)与仡佬族人合影。

  纳西族人聚居的石头城。

  赫哲族的鱼楼子。

  满族民居室内是对面炕。

  藏族的牦牛布帐篷。

  傣族民居卧室。

  生活报3月3日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或许,对很多人来说,这只是一句“鸡汤”,但对牡丹江摄影家战争(原名战仁才)来说,这更像是对他七年少数民族摄影之旅的诠释。只不过,“诗”变成了照片,远方也不止一处,而是5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地、500多个村寨。

  战争拍摄的少数民族摄影作品,独到之处在于把镜头聚焦在了民居上,透过这些民居呈现出一个个少数民族背后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变迁,被誉为“21世纪初中国少数民族居住文化的缩影”。去年4月,他把这些珍贵影像无偿捐献给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近日相关视频曝出,记者采访了他的故事。

  痴迷摄影二十余载

  曾拿买房“巨款”买相机

  别看57岁的战争每天气定神闲地在家练书法,从1990年参加工作,到2014年把自己的4万张少数民族民居摄影作品捐献给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这二十多年里,他更像是一个行者。最初,他走遍了牡丹江地区的每一个站台,后来,又走遍了5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地。

  战争是铁路系统的一名宣传员,主要负责摄影。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到2003年前后,他拍摄了很多铁路题材的摄影作品。1999年,战争历时两年,拍摄了新中国成立至建国五十周年原牡丹江分局管内的132位“火车头奖章”及以上劳模。这些劳模,人物跨度时间长达半个世纪,当时早已散布在全国各地,战争从史志上逐个查询,然后寻找拍摄。2002年,这本《牡铁英模谱》画册印刷,受到了铁道部领导的关注,领导提出让他拍摄一组“全国铁路风貌”迎奥运。于是,从2003年开始,他背着40多公斤重的器材,踏上了“全国之旅”。这期间,他又萌生了同时拍摄5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想法。并把拍摄主题定格在少数民族民居上,通过民居讲述风土人情,民族迁徙和融合……

  为什么选了这样一个视角?战争说,最初主要是考量不受时间束缚。“这一题材的拍摄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其间,我要随时回原单位处理一些工作。而且,我是按照逐层深入展开拍摄的,比如说傣族,大家想到的往往是西双版纳。那里我肯定是要去的,但傣族的聚居地,按方位分为西部、南部、西南部,每个地方的民居风格都有差异,我只有逐一深入,才能通过组图把差异展现出来。”

  战争是个对摄影作品要求很高的人。在拍摄过程中,他渐渐发现“有了顶级的相机,才能带出顶级的创作思维”。于是,1998年他拿出攒了近十年、准备用于买房的12万元,买了一套哈苏相机。“这些钱在当时的牡丹江小城,可以买下两三户百平方米的楼房。”战争说。这次“任性”也成了他结束十年婚姻的导火索。

  为父母拍摄的纪实画册

  成了少数民族拍摄之旅“敲门砖”

  为了这次拍摄,战争用八个月时间查阅资料,包括各个少数民族的分布地点、文化习俗、风土人情和历史变迁等。从2003年到2009年,拍摄七年时间里,他两进西藏、三进新疆、五进云南,行程近30万公里,足迹遍布5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地、500多个村寨。一些地方火车、汽车无法直达,他就徒步前往,最远一天走了60多公里。

  拍摄过程中,最难的是跟拍摄对象沟通。“我不仅拍摄民居外观,还拍摄民居下的生活和风俗。一些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习俗,有的‘限制’了我的拍摄,但是当他们听说我的来意,被我的真诚和以往作品感动后,会给我打开方便之门。”战争说,这都得益于一本画册的“相助”。

  早在1990年前后,战争就一直在用相机记录父母的生活点滴,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2003年临行前,他把这些照片配上大量的家史性纪实文字,整理出版了黑白摄影画册《为伟大而歌——我的父亲母亲》献给父母。同时也印刷了1000册,作为走访少数民族时的名片和礼物。这本画册当年还入选了“平遥国际摄影节”,尤其是画册中母亲劳作的画面,给人很大的视觉震撼。她19岁因病截肢,用没有手掌的右臂穿针引线、洗衣做饭、操持家务,含辛茹苦抚养七个儿女,是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没想到这本画册竟然真的成了我走访的‘通行证’和‘敲门砖’。”战争说,在广西罗城,文化局一个值班秘书听说他的来意,看了他的画册,不但把他邀请到自家居住,还把全县仅有的两本介绍仫佬族历史习俗的资料给了他一本;在贵州石阡县,仡佬族山寨的一对老夫妻,一辈子没照过相,听说了他的来意,看了他的画册,拿出了出殡时才穿的民族服饰,配合他拍摄。

  当然,跟这些拍摄对象,战争也不“客气”:在广西那坡县的壮族村寨,他拍摄时赶上了寨子里一位老人的葬礼,就帮着劈柴、磨豆腐,到好几公里以外挑水,寨子里的人把他当成远道来的亲戚,向他介绍葬礼习俗,让他拍摄葬礼的每一个细节;在四川北川的羌族人家,一对新婚夫妇正为会写对联的老师放假回城,无人能帮他们而发愁,战争接过任务,借着自己的书法功底挥毫,为他们写下了吉祥话。他们也把村长、寨老和长辈一样的最高礼遇给了战争。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家庭几代同堂共同居住在一个独立的大卧室内,按当地风俗外人是绝对不能进去的,战争提着猪肉和米酒走进竹楼,为傣族老爹点上竹筒大烟袋,跟老人一起翻看他带去的画册,老人二话没说热情地打开卧室门让他拍照……

  翻山越岭只身犯险

  曾在办公室留下“遗书”

  七年间,战争有1700多天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拍摄。有时要进入大山深处,艰难境况可想而知。吃不上饭,他就采野果喝山泉,最困难时靠一袋方便面坚持了3天,毒蛇、蚂蝗更是如影随形。

  在四川江油,当地的党委书记听战争说第二天要到北川县的大山里拍摄羌族民居,给他饯行的是“珍重酒”,席间,那人告诉战争,“去年有十几个旅游的人在大山里没了音讯,上个月一台面包车和9个乘客坠入了山谷,无一生还。你多保重啊!”

  尽管这一路上,战争的半个轮胎有时悬在狭窄山路的悬崖边上,但好在有惊无险,最终平安完成了拍摄。而且,第二年,他拍摄的那个羌族村寨就在汶川地震中荡然无存了,他的胶片成了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

  为了拍摄独龙族原始生活民居,战争来回用了20多天,专程到了地势险峻、无人敢去的独龙江。出发前,他给家人和朋友分别打了电话,还在办公室留下了一份“遗书”。

  纳西族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现在主要聚居在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战争的拍摄,是沿着民居考证这条历史脉络进行的。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云南丽江宝山石头城。它建在一块面积达0.5平方公里的巨石上,三面皆是悬崖绝壁,一面石坡直插金沙江,仅有南北两座石门可供出入,是一座真正的天险之城。据说,纳西族先民大约在五六世纪的南北朝时期迁徙到这里,用石头修筑梯田,把贫瘠的土地变成了粮仓。城里的民居只有98个,千百年来一直未变。

  为了拍摄这座城的全貌,战争背着器材横渡金沙江,到对面的高山上取景。金沙江岸跟石头城有近500米的落差,对面山体宛若刀劈的石壁,只有一脚多宽的羊肠小道,而且九曲十八弯。“为了节省时间,我打算凭借体力从中间直穿‘之’字形的小路,可是脚下是滚动的碎石,稍不留神就摔在地上往下滑。记得那次,我的衣服和身上都被划破了,脸也被石子硌破了一个小洞,我是忍着流血和疼痛完成拍摄的,现在脸上还有个酒窝状的伤疤。”战争回忆道。

  “不一样”的居住文化吸引他一路走了七年

  有专家学者评价,战争的少数民族民居系列摄影作品是“21世纪初我国少数民族居住文化的缩影”。从这些民居中,可以找到人类发展进程中的穴居、帐篷、干栏、屋宇等形式的佐证,甚至讲述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变迁,以及人与自然博弈,适应自然、融入自然的特点。

  战争举例说,比如藏族包含前藏和后藏。前藏有牧场,所以帐篷作为传统民居,多是用牦牛毛织成的粗布搭建而成的,呈黑色;而后藏,因为有农区,民居则多是土、石、木结构的。怒江州境内的傈僳族民居,是干栏式的,俗称“千脚落地房”。这种房子依山而建,修建时先在斜坡上竖起几十根粗木柱,即所谓“千脚”。让坡上与坡下的柱子顶端形成一个平面,然后在上面用木头或篾笆盖房子。京族的房屋是石条房,因为他们身处中越边界,经常遭遇北部湾的台风,这种石条房可以帮他们抵御台风。“这些都是人与自然博弈,形成的居住特点。”

  傣族民居则更明显地融入了地域、气候因素。在西双版纳地区,因为气候炎热,傣族民居多是杆栏式、纯木结构的;而在西部,因为日照更强,变成了竹篾房。

  石头城,则是纳西族人迁徙的佐证。他们到了丽江古城,民居特色和白族融合,形成了院落三房一照壁,墙面像白族人一样喜欢刷白色,而且在房檐上画彩绘。

  在中国北方,赫哲族是渔猎民族,所以传统民居的院子里,几乎家家都能找到“鱼楼子”,这相当于汉族人的仓房,主要用于储藏鱼条子、鱼干、鱼匹子等。鄂伦春因为是狩猎民族,下山定居后的房屋都是政府修建的,所以更具新时代特点。居住在吉林省的满族人,他们的传统民居特点是烟囱开在山墙边,屋内都是三开间,卧室对砌南北炕。而在河北聚居的满族人村落,居室不但变成了单面炕,很多家庭院子里还能找到一个圆形的粮囤子,冬天放粮、夏天当冰箱冷藏,这部分满族人多是清朝入关的八旗子弟的后人,从民居上可以看到他们生活条件的改变。

  战争说,这些民居背后不一样的文化,是吸引他七年一路走下去的原因。

  为了“留住价值”他把4万张照片

  全部捐给了博物馆

  在拍摄期间,战争收获了爱情。他的现任妻子王艺蒙曾在北京工作,薪水颇丰,2006年结识战争后,被他的经历、执着感染,爱上了这个走南闯北的独行者。2008年结婚后,她来到了牡丹江,成了战争的助手。4万张照片、120万字的拍摄日记和照片说明,夫妻俩足足整理了四年。

  2014年5月,战争在中国铁道博物馆东郊馆举办了“中国少数民族之旅收藏展”,同年10月、11月,又在中国传媒大学博物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举办了影展。他的作品和故事被全国、乃至世界关注。

  这几年,停下脚步的战争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既然专家学者对自己的作品给出了很高的评价,那这些珍贵的资料,如何才能更好地保存呢?2014年在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办展时,对方给了他很大支持,最终战争决定把照片全部捐献给这座博物馆,通过这个平台,让它发挥更大的价值。果真,现在通过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的推送,他的这些作品在国际网站,被哈佛、剑桥等名校建筑系浏览过。

  战争和王艺蒙有个可爱的女儿,曾有人问过他为啥不把照片留给孩子,但战争觉得让文化传播和传承,才是最好的留住,而他只要留给女儿那些关于父亲足迹的故事就够了……

责任编辑:王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