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7日讯(张新浩 记者 葛金鑫)首次摸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病的流行现状和患病规律;成功建立基于踝间血压差的脑卒中危险分层体系,开发出脑卒中危险因素评分系统软件;同时提出适合寒冷地区的高血压防治策略建议——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田野主任及团队主要成员郭宏、张海玉等人完成的一项临床科研课题,于日前获得了2018年度黑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圆满地解决了寒地心血管病早期风险预警及规范化、可行性治疗的现实问题,为全省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客观、详实的心血管病流行病学数据。
作为我国最北、最东的寒地省份,黑龙江受寒冷气候、饮食及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心血管病患病率始终高于低纬度温暖地区,且已成为全省居民的首位死因,占比高达55.7%。但一个严峻的问题是,该省目前尚缺少有效可行的心血管病早期预警体系,无法实现心血管事件的早期诊断和精准预测;针对寒地心血管疾病的特点,尚无符合基层特点的适宜治疗体系及防治策略。就此,田野团队在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支持下,开展了为期3年的《黑龙江省重要心血管病人群调查、预警及防治的关键技术研究》。

哈医大一院心内科主任田野教授上门为当地患者诊疗。
在此期间,田野教授团队在国内首次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踝臂指数等技术手段对省内8个地区的17272人展开了高血压、冠心病事件、脑卒中患病率调查,同时抽取35岁以上人群进行排查,最终获得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重要心血管病现患状况和分布规律资料。其中,15岁以上人群冠心病事件患病率为248/10万,脑卒中患病率6357/10万。35岁及以上居民心房颤动患病率0.80%;慢性心力衰竭患病率0.88%;瓣膜性心脏病患病率0.20%;心肌病患病率7.87%;外周动脉疾病患病率1.75%。35岁以上高血压人群肌酐异常率6.2%,其中男性为10%,远高于女性的2.4%。35岁及以上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51.99%,其中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19.39%,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19.73%,空腹血糖异常率14.01%。
与此同时,针对黑龙江脑卒中的患病率位居全国第二、大量消耗全省医保资源的现况,田野团队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年龄大于或等于35岁的中国成人,踝间血压差大于或等于7毫米汞柱,可作为患有脑卒中的独立标志,结合传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可以提高脑卒中的预测18.5%。他们还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我国成人脑卒中独立危险因素踝臂指数小于0.9,由于患病率低(1.75%)对人群脑卒中风险筛查临床意义不大。在此基础上,田野主任团队首次建立了全省人群脑卒中危险评分及危险分层工具,自主研发了“脑卒中危险因素评分软件”。临床中,约有77%的脑卒中为首次发作,故评估脑卒中风险,并进行有效的一级预防,仍是降低脑卒中发病及病残的最有效途径。目前,这一评分软件已在省内15家医疗机构推广应用,证实脑卒中的高危人群较其它筛查方法更易识别。
通过对全国寒地省份的调研和充分比较,田野和他的团队还构建了符合全省基层特点的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的治疗体系,首次提出适于龙江等寒地地区的高血压适宜诊治技术及防治策略;新的医疗方案均由一线降压药组成,所有组合药物的降压疗效相加,副作用相减,既显著减少了高血压患者全年降压药的费用,又便于乡村医生掌握,后者通过测血压、数脉搏,就能基本判断病人降压药的选择和组合,同时还能够及时排查难治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性,及时将疑难患者转往上级医院。

省卫健委、哈医大有关领导与哈医大一院专家合影。
上述相关技术成果陆续被《黑龙江省卫生计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以及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我国重大寒地疾病(高血压)防控对策国际比较研究报告》所引用,为龙江及我国制定相关政策和疾病防治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
新闻背景一:黑龙江省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黑龙江独特的气候条件及饮食、生活习惯,对高血压的发生有一定影响。北方寒地的独特气候,长期绝对低温、温度骤降、季节变化及南北迁徙等原因,均可诱发血压、血液粘稠度、胆固醇和心率的显著改变。极端的气温变化还能明显升高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寒冷地区人群热量摄入过多、食盐摄入量大、运动减少及大量吸烟、饮酒均可明显诱使血压升高,其中全省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4.17%,饮酒率为17.55%,不论城市还是农村,男性均明显高于女性。这些气候条件及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已构成黑龙江省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等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也因此成为全省医保消耗的重要流向之一。

省卫健委主任魏新刚和杨宝峰院士在第六次高血压普查现场。
新闻背景二:黑龙江长达近60年的高血压流病调查
从1958年至2014年,哈医大一院心内科、哈尔滨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傅世英教授、黄永麟教授、孟繁超教授、李为民教授、田野教授带领医疗团队对黑龙江省高血压患病率及相关因素进行了近60年流行病学研究,获得大量翔实的统计学资料,涉及全省5个市、44个县、3个特定人群,累计调查人数约30万人。在此基础上,田野团队在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的支持下,于2014年开展了为期3年的《黑龙江省重要心血管病人群调查、预警及防治的关键技术研究》,取得了大量的宝贵数据,为全省乃至全国制定相关政策和疾病防治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外,哈医大一院心内科尹新华教授创建了黑龙江省高血压中心,成立了黑龙江省基层高血压联盟,确保了全省实现高血压区域性医疗资源协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