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11日讯 “生态环保”是今年两会的重要议题,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重点提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多年的开发常常会给一些资源型城市留下生态后遗症,转型发展、生态修复是摆在资源型城市面前的“必答题”。当前,在生态文明的建设背景下,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尤其是生态转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怎样才能让“生态修复”释放出巨大动能,黑龙江省全国人大代表对此进行了热议。
围绕此话题,记者在北京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双鸭山市委书记宋宏伟,他结合工作实际,对此做了深刻的阐述,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
“资源型城市经过长期开采,在面临资源枯竭的同时,普遍存在由于高强度开发和低水平综合利用导致的地表塌陷,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大气环境污染,矿山地质灾害、植被破坏等一系列自然生态问题,使资源型城市在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
全国人大代表、双鸭山市委书记宋宏伟建议高度重视做好资源型城市自然生态修复,加大政策、资金和技术等方面全方位支持力度,加快资源型城市自然生态修复,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宋宏伟代表说,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下,资源型城市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受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不足影响,生态环境依然严峻,修复任务十分艰巨。
宋宏伟代表建议,一是将资源型城市自然生态修复纳入国家层面统筹推进,编制资源型城市自然生态修复专项规划,重点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修复开展全面评估,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梯次组织实施。
二是加大资源型城市自然生态修复的资金支持,设立资源型城市自然生态修复专项资金,在支持国家级生态修复重大项目、重点工程的同时,对资源型城市自行组织实施的生态修复工程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三是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自然生态修复。发挥公共财政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引导作用,建立资源型城市自然生态修复政府引导基金,对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生态修复项目,按照“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模式,给予财政贴息、投资补助等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建设并获得收益。
四是强化资源型城市自然生态修复的科技支撑,由国家层面牵头组织制定资源型城市自然生态修复治理的相关规范、标准,应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加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推动资源型城市自然生态综合治理、精准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