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深刻指出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明确提出推行垃圾分类的具体要求。垃圾分类不是小事,不是易事,也不是哪一方面的事,是与整个社会的共同价值、法治精神、环保意识、自律意识等密不可分。
前不久,美国海底探险家维克托·维斯科沃创下了史上最深的单人潜水纪录,同时也在海底最深处发现了令人沮丧的物品:塑料袋。人类的垃圾先于人类到达了海底,这个发现更令人警醒。处理塑料袋这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已成为当今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的公共课题之一。当前解决塑料袋的常规办法只有再生颗粒、填埋和焚烧等,也就是说,解决塑料袋之类的垃圾问题,需要从技术和制度层面发力,二者相互促进。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主要依赖兴建大量的现代化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等末端处理设施,但是日益稀缺的土地资源、不断提高的环保标准对垃圾处理提出了减量、提质、增效的更高要求,垃圾分类就是实现减量、提质、增效的必然选择。
做好垃圾分类,最为关键的莫过于技术创新和制度保障。用制度促进技术的提升,用技术保障制度的实现。从试行垃圾分类的46个城市推广效果来看,主要矛盾在于后端缺乏现代化、多样化的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垃圾处理方面并不缺乏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比如将餐厨垃圾能源化的生物技术、处理塑料垃圾的热解技术等。齐齐哈尔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就让很多技术有了用武之地,而通过这些工艺技术,齐齐哈尔中心主城区日产的800吨生活垃圾也将能全部消灭。可见垃圾分类只有进入制度的笼子,才能使垃圾借力技术成为再生资源。
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里预言,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计算机革命之后,影响人类生存的又一次浪潮,将是垃圾革命。当前,我们身边这场革命正在拉开帷幕。哈尔滨市2018年出台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案”明确提出,2020年底达到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35%以上。《黑龙江省城乡固体废物分类治理布局规划(2019-2035年)》中,计划建设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为核心的静脉产业园27座。相信有制度作支撑,也有技术作保障,这场垃圾革命必将打好打顺打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