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网7月3日讯 棚室里瓜果飘香、小龙虾欢畅游弋,庭院里菌类、蔬菜经济作物长成气候,大地里中草药种植前景大好,建设占地面积450亩的药博园项目和上游休闲农业观光带、生态观光农业园、大樱桃冰葡萄种植采摘园等正在全力推进……调结构、转方式后的岭东农村大地一片生机盎然。
顶着夏日的火热,本报走基层记者于日前驱车来到岭东区长胜乡,走村屯观村景、到田间看特色、进棚室闻果香,池塘边赏龙虾,现场感受这里探索发展农业“多彩经济”的实践之路。
“我们立足特色农业发展,围绕打造市民绿菜园,借助土壤、生态和区位优势,鼓励农户规模化种植柴胡、食用菌、青食玉米等高效经济作物。瞄准市场需求和市民餐桌,重点发展了‘珍康东沟’有机果蔬、食用菌、美国大樱桃等绿特色农副产品,特别是尝试小龙虾养殖成功,为全区特色养殖探索了新的致富途径。”当介绍起岭东乡村“多彩经济”来,区委书记迟国君如数家珍。
岭东区长胜乡属典型的人多地少,山坡地占多半乡村,要在那几分薄地上发展传统农业,到头来只能落下个“温饱”。对内,瞄准“小土地”;对外,盯住“大市场”。发挥绿色生态优势,发展特色“多彩经济”,让有限的土地实现效益最大化。
采访车在前往长胜乡立新村的山路上行进着,乡长陈亚奎坐在车内向记者做着简要介绍。
近年来,区乡围绕结构调整,积极引导并快速推进“一村一品”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了中草药、裸仁南瓜、亚麻、奇甜香瓜、羊角蜜甜瓜种植和食用菌生产、小龙虾养殖等为主的一村一品“多彩经济”。通过发展东沟小米、鲜食玉米等订单农业,直接增加农民收入371万元。
破旧立新——小龙虾养殖成为“点睛之笔”
通村公路在起伏的丘陵间穿过,道路两侧是秧苗葱绿的田地,观看起来赏心悦目。接近立新村村口,兴盛养殖合作社的路标牌极为醒目。
跟随着指引,车子到达村南边的一处水塘边。下了车,陈亚奎告诉记者,这里就是兴盛养殖合作社的小龙虾养殖基地。
“这里10000平方米水面是小龙虾夏季养殖池,现在池里养殖的是合作社自己繁育的虾苗,到秋季小龙虾长成后有的进入市场销售,还有部分要进入暖棚养殖过冬。”守护养殖基地的村民介绍道。
据了解,长胜乡发展小龙虾特色养殖,源于2018年区委主要领导带队到南方考察特色经济而发现的商机。在得知小龙虾养殖的巨大发展空间及市场价值后,乡里多次组织人员到小龙虾主产地进行考察洽谈,并于当年6月份引进2000斤种虾和1000斤虾苗进行养殖实验。
在长胜乡新翼村,记者见到了刚从市场卖完小龙虾回来的张淑杰。在区里提供的养殖棚室内,张淑杰介绍说,她是去年开始第一批进行小龙虾养殖实验的,过冬养殖到今年3月上旬,她家的小龙虾开始上市销售,平均每斤价格30—35元,最贵时一斤能卖到45元,利润相当可观,且供不应求。现在她家的养殖棚里还有10个池子的自育小虾苗,上秋后即可带来一笔丰硕收入。
在区乡的积极引导扶持下,长胜乡村民们看到了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大家纷纷利用空闲土地、棚室发展小龙虾养殖。目前,全乡小龙虾特色养殖农户已超过40户,预计年产小龙虾将突破10万斤,可增收400万元。
“一村一品”——让特色产业呈现“百花齐放”
小龙虾养殖只是岭东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精彩之一,如今长胜乡的特色种植养殖已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态势。
东兴村的小院蔬菜、东沟小米、食用菌,红强村的稻田水产品养殖,立新村的小龙虾养殖、特色甜瓜羊角蜜和齐甜瓜,团山村的中草药种植、乡村旅游,新翼村的棚室果蔬……构筑了岭东“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
“我们在柴胡种植上,采取与小麦套种方式,预计亩效益在5000元左右。现在村里有43户农民加入中成药种植合作社,靠种植药材增收前景十分可观。”团山村驻村第一书记艾丽是全乡组织村民成立中草药种植合作社的带头人,她对中草药种植很有研究,被当地农民称为“土专家”。
目前,长胜乡中草药种植品种多样,有赤芍、白藓皮、苍术、刺五加、柴胡等十余种,全域种植面积超过1300亩。
不仅如此,长胜乡还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重点,引导鼓励农户利用房前屋后的剩余空间重点发展以黑木耳、花菇等附加值较高的菌类种植,庭院袋装木耳菌袋发展到1.5万袋、花菇菌棒2万棒,今年上半年种植户销售食用菌增收超过4万元。
“上下联动”——为“多彩经济”插上“腾飞羽翼”
区领导带队外出考察项目,乡干部做产业调研规划,村干部带头“吃螃蟹”,农民积极踊跃参与生产……为了开辟新的产业发展路径,岭东上至区委政府,中至乡党委政府,下到村屯两委班子,形成的是想事干事的强大劲头。
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和支持服务举措,助力“多彩经济”快速发展。区乡制定了农业特色产业结构调整补贴方案,对规模化的中药材种植、小龙虾养殖、特色果蔬种植、棚室农业生产等给予相应补贴,充分调动广大农民调结构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减玉米、强大豆、增水稻、杂粮和果菜,扩大高值高效粮食种植面积,增加特色经济作物面积,抓好棚室蔬菜、食用菌种植和林业经济。全区传统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比例由68:32调整为64:36。
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通过品牌创建引领,重点以“小李木耳”“东北花菇”“东沟小米”等品牌为依托,加快推进品牌整合。全区绿色无公害种植面积扩大到1200亩。
通过示范户的带动引领,不断发展木耳、花菇和棚菜等庭院经济。利用流转土地建设现代设施农业采摘园,引导农民开展特色种植。借助比邻市郊的区位优势,推进农旅融合,引导农民发展民宿、“农家乐”等休闲旅游。其中,规划面积4500亩、建设占地面积450亩的岭东区药博园项目,将以打造集中药文化传承、标准化种植加工、植物观赏、科普,旅游、健康养生、休闲,科研、教育、实习于一体的特色药博园。 不满足于现状,努力探索更深层次的农业多元化发展模式,促进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这是岭东区发展壮大“多彩经济”的追求与目标。
记者手记
在岭东区采访,记者的心里就一直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在乡村振兴中,如何快速发展乡(镇)村生产,怎样实现农民生活宽裕?采访完后记者的心里豁然开朗。
同等面积,同等条件,现在“多彩经济”的收成,远远超过传统农业。这一点毋庸置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实事。
大田地改成特色地,为岭东农村经济增添了活力,让我们看到了农村生产发展的新出路,农民增收的新希望。由此可见,传统种地户变为特色种养户,带给我们的已经不单单是直观的效益变化,更重要还是一种新旧思维的碰撞转变。